初中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几点反思

初中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几点反思

ID:37730759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9

初中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几点反思_第1页
初中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几点反思_第2页
初中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几点反思_第3页
初中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几点反思_第4页
初中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几点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几点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几点反思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际有效的学习,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学习中来,使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改革了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比如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能再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反思、合作学习随着课改的深入,“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教学现象频频亮

2、相。细细反思,观念与行为之间总有那么一段距离。问题种种,都涉及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切入口,以小见大,以点触面,希望从中能发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问题。反思一:对教学情景化进行了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

3、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然而许多老师却对教学的情境化进行了简单化地错误理解。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内容以“谁的包裹多”替换了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两幅逼真的动物对话图引入,很有趣。题目的确很有创意,而老师在上这一节公开课是为了创设情境,这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手机突然叫起来(老师们都很惊讶,这样的公开课还带手机,心里很纳闷):喂,是老牛……,是小马……5原来是一段老牛与小马的对话,

4、听课的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对这样的情境设计,我们不妨来做一番探讨。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老师为了搞好教学的情境设计,费尽了脑子。其次需要反思的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位老师的设计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结果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过度吸引,而不能理性的进入学习,使得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老师为什么要搞这种“冥思苦想”似的教学情境化设计?我想他们似乎认为:如果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这其实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理解,以“生活化”、“活动化”单

5、纯冲淡“数学味”,其实即使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请同学自己扮演角色来设计情境也比这个设计来得好:因为学生的扮演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反思二:知识获得过于强调探索过程数学思想的形成,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学生习得的思维经验,其中的一个关键即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探索。所以教师应当采取妥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开展正确的学习活动。所谓妥善的引导必定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它可以是一种启迪,为迷路的学生恰当地辨明方向;也可以是一种激励,为畏难的学生点燃精神的火炬。然而,部分老师仿佛认为知识的获得只能寄希望于探索

6、的全过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一位老师受到新课程的理念的“影像”,作了这样的引导设计。师:请同学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且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4㎝,请量出斜边是多少?生(甲):4.9㎝师:再量一次(希望同学们达到他的要求)生(乙):5㎝师:你们是不是都是5㎝呀?(脸上露出了笑容)师:同学们再画一个直角边分别为5㎝、12㎝,量出他们的斜边长生(丙):13㎝5师:对,这位同学画了又快又准确(学生的回答让他很满意)师:从这两个三角形你们能发现什么?(启发学生)学生(哑无声)终于有一个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很骄傲的站起来:“老师,很简单

7、,5与4的和正好是3的平方,13与12的和正好是5的平方,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较长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和等于较短的直角边的平方。”(学生兴致很浓,高兴地向老师宣布他的新“发现”。)师:你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以后要注意,在学新知识前要预习课本。(学生兴冲冲的等待表扬,但是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训后,灰溜溜的坐下)师(提示):算一下,32+42=?52+122=?学生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想要的结论。开始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过程是正确的,当学生的思维火花已经燃起,只是偏离教师思维的轨道时,教师的主导变成了“硬导”,将课本的

8、意志强压给学生。白白葬送掉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机会,让学生失去了发现的快乐。学生思维的随机性,决定了探索的过程不可能成为千篇一律的模式。我们可以在获得新知识的道路上设立“路标”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探索,在探索中学得新知识;但我们决不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