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05739
大小:19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9
《2014年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14年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共4页;第Ⅱ卷为综合题,共4页。全卷共七大题,19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第I卷 (选择题 共40分) 注意事项: 1.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将自己的座位号、考试科目涂黑。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与该题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要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注意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能折叠。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3.第I卷共13小题,每小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不给分。一、(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宝藏(zàng) 造诣(zhǐ) 审时度(duó)势 B.炽(chì)热 袅娜(nà) 长歌当(dàng)哭 C.唾(tuò)液 侥(jiǎo)幸 丢三落(1à)四 D.纤(qiàn)细 哺(bǔ)育 百舸(kě)争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证券 豁然开朗 众志成城 B.浮躁 川流不息 苍海一粟 C.藉贯 弱不禁风 残羹冷灸 D.寒暄 完壁归赵 大显伸手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远大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B.当代军人在危难面前一往无前,彰显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刻内涵。 C.手足口病的防治,要从日常的卫生习惯抓起,切不可三心二意。D.黄山,奇险俊秀,巧夺天工,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火炬传递,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 B.为汶川地震的死难同胞下半旗志哀,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公民生命的尊重。 C.这家工厂经营理念陈旧,缺乏技术革新,去年产值下降了近一倍多。 D.一项调查表明,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青少年学习能力的提高。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一个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地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去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还可能成为畸形人。因此,对中学生的阅读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今天,提倡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后代的精神素质与生命质量。-7-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要有正确的方法。用那种“一主旨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方法阅读,是很难进入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感受、体验他们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的涌动和思绪的感悟,或者只有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还不能对作品主题、写作技巧作出明确的分析,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感觉、涌动、感悟、冲动”是最可贵,也是最重要的。 文学经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文学经典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应该细心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所以,对语言的敏感与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经典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是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经典的真正魅力更多的还要你自己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 (节选自钱理群《用文学经典滋养年轻一代》,有改动)5.下列有关文学经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学经典是滋养品,不从中汲取营养就一定成为畸形的人。 B.文学经典是前辈人创造的、能滋养下一代的精神食粮。 C.文学经典通过读者的内化,可以提升精神,健全心灵。D.文学经典阅读的如何,关系到民族后代的精神素质与生命质量。6.下列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A.用那种机械、冷漠的方法阅读的人,是绝不能进入文学世界的。 B.不用“心”与作者或作品人物进行交流,很难感受、体验到他们的情感。 C.阅读经典只要把精力放在品味语言上,就可以使人变得更加美好。D.经典的魅力只有靠自己才能发现,别人的分析不能代替自己的阅读。7.下列对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阅读文学经典要有正确的方法。 B.阅读文学经典要学会感悟作品的语言。 C.阅读文学经典必须明确分析作品的主题。 D.阅读文学经典要有自己的发现。(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军函陵军:军队-7- B.郑既知亡矣既:已经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1)以其无礼于晋 (3)行李之往来(2)敢以烦执事 (4)唯君图之A.(1)(2)相同,(3)(4)不同B.(1)(2)相同,(3)(4)相同C.(1)(2)不同,(3)(4)相同D.(1)(2)不同,(3)(4)不同10.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他的难处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越国把自己当作边界,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1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13题汉城子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出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惰,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蜂青。12.对这首词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词来看,“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既是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笑蓉比喻弹筝女子的美丽。 B.“如有意,慕娉婷”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鹭有意的话,也可以来欣赏这优美婉转的乐曲。C.“忽闻江上弄哀筝”一句中的“弄”字意为“弹奏”,“哀”字写出了弹筝女弹奏的乐曲总的旋律特点。D.“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是说乐曲哀伤,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动容,人们仿佛见到湘水女神在弹奏。13.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从全词来看,词的前三句以湖光山色作为弹筝女子的背景画面,使人物与景色相映,乐音与山水相融,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B.“人不见,数峰青”两句,是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来,作者化用自然、贴切,意象动人,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C.词的上阕,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对壮美河山的喜爱之情;词的下阕,作者通过描绘乐音,抒发了惆怅感伤的情怀。D.这首词巧用典故,善用比喻;语言清新,首尾呼应,状景与抒情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读来余味无穷。-7- 五.(5分)14.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句)(1)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2)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3)山不厌高, 。(曹操《短歌行》)(4)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5)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6)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7)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滕王阁序》)六、((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15、请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思想。(3分)16、指出文中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指代对象。(4分)(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2)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的一例而已。17、作者引用《橘颂》《招隐士》、无名氏的诗句,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4分)18、“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4分)七、(40分)请以“放飞梦想”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7-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3)、不得抄袭。(5)、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致远学校5月份月考语文答题卷选择题(40分)12345678910111213第二卷(60分)14(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16(1)(2).17.18.七(40分)题目:放飞梦想-7- -7- -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