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的遗迹化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生物学报,40(2):252-261(2001年4月)ActaPalaeontologicaSinica,40(2):252-261(Apr.,2001)3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的遗迹化石李日辉 张光威(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青岛266071) 提要 山东莱阳早白垩世莱阳群自下而上分为瓦屋夼组、林寺山组、止风庄组、水南组、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产有较丰富、分异度较高的非海相遗迹化石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共鉴定出遗迹属11个,未定属1个,其中遗迹种9个,未定种2个。遗迹化石是:Cochlichnusanguines,Dip
2、locraterionparallelum,Helminthoidichnitestenuis,Palaeophycustubularis,Planolitesmontanus,Scolicasp.,Scoyeniagracilis,Skolithoslinearis,Taenidiumcameronensis,Thalassinoidessp.;恐龙足迹化石是:Paragrallatoryangi。这些化石按习性可分为4类,即:居住构造、爬行迹、觅食迹和牧食迹,其中又以前3种为主。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以上部的水南组、龙旺庄、曲格庄
3、3个组最丰富。关键词 早白垩世 莱阳群 遗迹化石 山东莱阳 陆相遗迹化石由于其在盆地分析、沉积环境再较多。首先是顶、底界线确定,归纳起来有3种意造、油气勘探等方面的特殊作用,目前越来越受到沉见:一是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底界,以青山组火山岩积学家和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尽管陆相遗迹化石或火山碎屑岩为顶界的方案;二是以前震旦系变质研究的方法、目的有所不同,但化石的分布层位、准岩为底界,以相当第四段或曲格庄段(或六段)为顶确鉴定与系统描述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任务。界(郝诒纯,1982;山东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990);三山东莱阳盆地是中生代断陷
4、盆地,该区陆相地是把莱阳群底界放在原划一段或逍仙庄段之上,顶层十分发育,自2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中生代陆相界以出现青山期火山岩或碎屑岩为界。其次是莱阳地层研究的重点地区。莱阳群是莱阳盆地的沉积主群内部划分。主要也有3种意见:(1)是六分方案,体,生物化石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已有很多涉及这即内部分为6个组;(2)是四分方案,内部分4个岩方面的研究论著发表。莱阳群还产丰富的遗迹化性段;(3)是二分方案,内部再三分(郝诒纯,1982),石,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从未有人对其进行研究。该方案与六分方案基本相同。1998年,我们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5、自本世纪20年代至今,有关莱阳群的时代归属下,在莱阳地区莱阳群中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和也是一个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但现在认为恐龙足迹化石。鉴定出遗迹属11个,遗迹种9个和莱阳群属早白垩世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个未定种。此外,还描述了1种未定类型。本文(陈丕基,1980;郝诒纯,1982;山东省区调地质调查即是该项研究的部分成果。队,1990;张增奇等,1996)。鉴于目前莱阳群地层划分较为混乱,为了统一1莱阳群地层划分、时代与遗迹化石起见,本文采用“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山东分布省岩石地层”(张增奇、刘明渭,1996)的划分
6、方案,莱阳群系指不整合于元古宇、古生界或平行不整合1.1莱阳群的划分与时代于侏罗系之上,整合于青山群之下的一套河湖相沉对莱阳群的顶、底界线确定以及内部划分,方案积。值得指出的是,工作区莱阳群与上覆的青山群 收稿日期:2000210220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Q97E05146)的部分成果©1995-2004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第2期李日辉等: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的遗迹化石253呈不整合接触。根据岩性、旋回特征,在莱阳龙旺庄韵律层,反映出上粗下细之
7、特点。从沉积特征看,该地区自下而上分为瓦屋夼组、林寺山组、止风庄组、组为滨湖相—河流相沉积。该组的砂质岩石中遗迹水南组、龙旺庄组、曲格庄组。时代为早白垩世。化石较少,但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比较丰1.2遗迹化石分布层位富。与上覆的曲格庄组相比,遗迹化石分异度较高,通过对莱阳盆地数条剖面的野外观察发现,遗但丰度较低。计有以下遗迹属:Cochlichnusan2迹化石在莱阳群各组中均有产出,但丰度和分异度guineus,Diplocraterionparallelum,Helmin2有一定差异。现以研究较详细的瓦屋夼—西陡山剖thoidich
8、nitestenuis,Palaeophycustubularis,Plano23面为例,阐述遗迹化石的层位分布。litesmontanus,Skolithos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