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94266
大小:83.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28
《为什么感受?什么是感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就是深层次理解问题,真真切切感同身受,不是有句话:用力做会成功,用心做的话,是优秀,是卓越。感受【名称】:感受感官侦测到外境的能量变化,于个体内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感受是生物的基本能力,辨别有无生命活动的重要凭据。感受的定义(来源:南丰公益书院)感受为五蕴之一,属于心的一种作用。乐受、苦受、舍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受分别和贪瞋痴三毒对应。感受的可意和不可意,完全是个体的主观判断,同样的外在刺激,对不同个体会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感受的形成原因1)胆汁2)痰液3)风4)生理反应5)季节变迁6)失衡7)外在逆境8)成熟的业果总的来说,感受
2、由「触」(Phassa十二因缘)所生起,触包括和外在接触(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和心与记忆的接触(意根<法尘)。感受的重要性 感受是外境与内心的核心介面,个体对外界所有的理解和认知,经验的累积,都是基于感受。 感受和心灵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的感受,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反之,特定的心理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感受。 比方说,听到辱骂,会不舒服(物质能量变化影响心灵),生气时,呼吸会急促,体温上升(心灵影响物质)感受与修行之的关系 感受是修行的重要工具,透过观察感受(四念住),可以看到贪瞋如何生起,如何灭去。 由于外境的能量变
3、化的持续发生,以「感受」为所缘,可以持续不间断地保持「正知」,以防止贪瞋的再度生起。详细释义解释1◎感受受到;感染。生理学上指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感受风寒眼睛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光的刺激,识别图象。——《眼睛与仿生学》解释2◎感受体会;感想生活感受这次下乡巡回医疗,感受很深历史出处(1).接受;接触。 《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先因心气不足,感受风邪,入於经络,致使精神恍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麻疯这个毛病,要地土热的地方才有,大约总是湿热相郁成毒,人感受了就成了这个病。”(2).犹体会。 魏钢焰《宝地
4、--宝人--宝事》:“虽是走马看花,却感受颇多。”浩然《艳阳天》第六三章:“焦淑红还表示,自己要带头谈谈感受,检查检查缺点。”为什么感受?什么是感受?葛印卡法根除痛苦且赋予快乐,是谁赋予这种快乐?不是佛陀,而是法;了知身体内的无常,而得到快乐。这也是你一定要禅修且持续地觉知无常的理由。--乌巴庆尊者-- 我还记得自己初次去见乌巴庆尊者的情况。当时,我对自己的信仰有着极大的执着,对佛陀的教导则怀有疑虑不安。尊者知道我是当地印度教社团的领袖。他问我:「你们印度教徒会反对戒--道德的生活,定--掌握自心,和慧--净化心的智能吗?」我怎么可能反
5、对!怎么可能有任何人反对!他接着说:「这,就是佛陀教的。只有这是我感兴趣的,也是我要教你的一切。」尊者对法的诠释是世间共通的,也是无宗派的,他对于我是印度教徒毫无困扰。 我在第一次内观课程学习到佛陀的教导,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他的逻辑、实际、实用、通用且无宗派的教导,有如磁铁般吸住了我。(教导中)没有任何可反对的东西。关于不净杂染的根除与心的净化,我一直有所听闻且乐于与人谈论。当我观察感受时,一开始我有片刻的怀疑:「这要怎么帮助我?」但不久我就体会到,要藉由观察感受我才能抵达不净杂染的根部。事实上我是向完全解脱的目标前进。尊者教我的,不
6、仅是培养信仰或满足知性,虽然两者皆很重要。他教我从经验层面上去认识真理的方法。如果任何人想用知性的讨论,逻辑或辩论来说服我听从佛陀的教导,我是不会被说服的,因为我对自己的信仰非常满意。透过身体感受的实相经验不只说服了我,而且当下就有成效。这种有形的工具使我有信心,确信自己能变成每位印度教徒向往的目标----sthitaprajna。 我越修习,就越确信佛陀是最先进的心物科学家;他是痛苦及根除痛苦的最佳分析师。他之能成为无人能及的科学家是他发现了贪是响应感受而产生的。我研究过佛陀前后时代的精神导师之教诲,他们也同意贪是痛苦的起因,但他们认
7、为贪(tanha)纯粹因为六尘(感官的对象)而生。他们遗漏了最重要的环节: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讨论过感受和感受与贪的关联。他们始终认为六尘是贪的起因。贪是贪求,渴爱。贪求持续或获得愉悦,也贪求能排除或抗拒不愉悦。因此贪实际代表贪求与嫌恶。佛陀的发现是--贪的真正起因在于感受,这是佛陀对人类无可比拟的礼物。他的这个发现给予我们一把解脱自身之门钥。其它人则宣告六入缘爱salayatanapaccayatanha;佛陀发现且说明了受缘爱vedanapaccayatanha,它意谓着不净杂染产生在感受层面且对感受起反应。若要说由于反应感受而产生贪
8、(tanha)是合理的,那么想探寻贪的根源及根除贪,必定要先了解感受,经验感受,认识它如何引发贪与瞋,且要有运用所知以达根除贪的智能。 Samaahitosampajaano,satoBuddhassas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