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90903
大小:987.2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8
《到春天的大自然中去——与曹雪芹一起放风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和曹雪芹一起放风筝一.设计思想:春天到了,燕子会伴着徐徐春风从南方飞回来,家家户户都要放风筝,借此祈祷好运吉祥的降临。清代文人曹雪芹运用拟人、谐音等方式设计出“肥燕”、“瘦燕”等不同的风筝造型,每种造型的风筝都代表不同的人物及性格。通过了解风筝的起源、造型、装饰图案等,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动手绘制小燕风筝,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并可以亲身体验放飞自己绘制的风筝的喜悦感和成功感。二.教学目标:1.了解风筝的起源,沙燕风筝的来历。2.认识沙燕风筝的造型种类、图案代表的吉祥寓意、颜色的运用。3.亲手绘制扎燕风筝,学习沙燕
2、风筝的色彩对比。三.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扎燕风筝的造型种类、装饰图案的寓意、颜色的运用。2.给扎燕风筝涂色,注意颜色对比要鲜明。四.材料准备:小燕风筝、线轴、水彩笔。五.教学过程:1.师: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什么?(儿童回答)师:第一个作品是用布和绳子把海岸包裹起来,第二个是在大峡谷之间悬挂巨幕。这两个作品都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我们叫做“环境艺术”,环境可以成为艺术家作品中的一部分。那你们还知道哪些作品是环境艺术呢?(儿童回答)师:这些小朋友再做什么?(儿童回答)师:放风筝,风筝是以天空做背景,它不仅是“环境艺术”也
3、是“动感艺术”。那你们知道风筝的起源么?(儿童回答)师: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时候人们用木头、竹片做风筝;汉朝以后,人们发明了纸,就开始使用纸做风筝,被称为纸鸢。师:你们知道风筝最初是用来干什么的?(儿童回答)插图师:古代风筝被用于军事上的侦查、通讯、风向测查。后来风筝流入民间,逐渐成为一种游戏。1.师:你们放过什么样的风筝?(儿童回答)师:有蝴蝶、鹰、金鱼、龙等等。我们今天做什么风筝呢?我们先看看看图。师:这是什么呢?(儿童回答)师:是小燕子,你们有没有放过小燕风筝?(儿童回答)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风筝做成小燕
4、子的形象么?(儿童回答)师:那我们要先认识一下大文人曹雪芹,你们知道曹雪芹么?他写过一部有名的作品。(儿童回答)师:《红楼梦》,曹雪芹除了喜爱写作,他还喜好扎风筝,他晚年时居住在北京,北京原为古燕国,燕子非常多,并且燕子是吉祥之鸟,代表春天的到来,所以他就设计了沙燕风筝。2.师:你们放过燕子风筝么?说说你们见过的燕子风筝是什么样的?(儿童回答)师:曹雪芹做的扎燕风筝有些与众不同,他把小燕子想象成人,所以这些风筝代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人按年龄能分成什么样的人?(儿童回答)师:你们猜猜这些燕子分别代表什么人?为什么你
5、觉得代表了那个人?(儿童回答)师:第一个叫“肥燕”,宽宽的额头、丰满的羽翼代表成熟的壮年男子;第二个叫“瘦燕”,细长的脖子,纤纤柳腰代表了身材窈窕的女子;第三个叫“比翼燕”,两只燕子并排注视着对方代表了恩爱的夫妻;第四个叫“半瘦燕”,眉似剑又尖又直,全身多有棱角代表年少气盛的青少年;第五个叫“小燕”,头大身体短代表了活波可爱的小朋友;最后一个叫“雏燕”,比小燕更短小更胖、头宽大、脖子短代表了还在咿呀学语的宝宝。曹雪芹创造了一个燕子家族。1.师:我们发现每个燕子身上都有漂亮的图案,这些图案不是随便画上去的,燕子是吉祥
6、之鸟,它身上的图案也都带有祝福、鼓励、吉祥之意。曹雪芹运用了谐音取意等手法来设计图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什么是谐音取意。师:燕子身上都画了什么?(儿童回答)师:狮子,“狮”与“世”谐音,两只大的,两只小的代表了“四世同堂”。师:这个小燕身上画的是什么?(儿童回答)师:中间有条大金鱼,旁边有绿蝙蝠。金鱼代表“金”,绿蝠代表翠玉,合在一起有“金玉满堂”的涵义。1.师:沙燕风筝不仅造型漂亮,颜色是不是也很漂亮?师:沙燕风筝的颜色要鲜明夺目,所以曹雪芹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师:这两个风筝分别用了哪些颜色?(儿童回答)师:红黑、红
7、绿,对比很鲜明,远观的效果很漂亮。师:除了色彩鲜艳的风筝,还有单色的风筝。分别叫:黑锅底、蓝锅底和红锅底。虽然颜色单一,但是黑白、蓝白、红白的对比也很鲜明。2.师:我们欣赏了曹雪芹的风筝,今天就要来绘制自己的风筝了,我们有两种图案,“五福捧寿”“金玉满堂”,你们选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选择几个对比鲜明的颜色来画。3.学生作画,教师进行辅导。一.教学点滴:1.教学策略:本单元教学先通过欣赏沙燕风筝的特点,引起儿童对风筝的兴趣;再通过亲手绘制沙燕风筝并亲身参与放飞风筝,感受制作的快乐、放飞的成功感和喜悦感;加深对中国传统
8、手工艺的兴趣。2.教学理念:春天放风筝是中国特有的民间娱乐活动,通过让儿童认识风筝的起源并了解沙燕风筝的造型、寓意等特点,感受风筝的独特魅力。亲手绘制沙燕风筝并体验放飞风筝的快乐,使儿童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有更深的理解和喜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