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案例

创新教学案例

ID:37688895

大小:3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8

创新教学案例_第1页
创新教学案例_第2页
创新教学案例_第3页
创新教学案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新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创新教学案例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习题:大白兔奶糖每千克12元,水果糖每千克10元,巧克力每千克20元。(1)把这三种糖取同样的重量混合成什锦糖出售,每千克什锦糖售价多少元?(2)李老师带了140元钱,能买这样的什锦糖多少千克?(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该题是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之后,出现在单元复习里的一道常规复习题,其主要目的是:1、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2、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带着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走进了我所教的四(1)班。[片段1]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吃糖,你喜欢吃什么糖?(随着学生的交流,用挂图出示例题中所需的三种糖的图和单价。)师:刚才,有同学提到

2、了什锦糖,你知道什么是什锦糖吗?生1:什锦糖是把几种糖混合在一起出售的糖。师:糖果店老板想把上图中的三种糖取同样的重量混合成什锦糖出售,想请你帮忙算一下什锦糖出售的单价,大家愿意吗?(得到肯定)出示问题(1)把这三种糖取同样的重量混合成什锦糖出售,每千克什锦糖售价多少元?师: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生:重点要弄清“取同样的重量”这句话。师追问:你是怎样理解的?生1:我认为:三种糖可以都取1千克,也可以都取2千克或3千克、4千克。求平均1千克的价钱。师:同意吗?生齐:同意。师:好,这样,同学们分成四大组,第一大组取1千克,第二大组取2千克,第三大组取3千克,第四大组取4千克,看哪一组

3、先解决这个问题。不一会儿,第一大组学生先举手,一会儿,其他组学生也举起了手。列式计算如下:第一组:12+10+20=42(元),42÷3=14(元)第二组:12×2+10×2+20×2=84(元),84÷6=14(元)第三组:12×3+10×3+20×3=126(元),126÷9=14(元)第四组:12×4+10×4+20×4=168(元),168÷12=14(元)师:你们有什么发现?生2:每千克的单价都是14元。生3:取1千克最容易计算,也是最优化的方法。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吗?生:同意!第(2)、(3)小题略。课上完了,目标达成了,自我感觉:学生说的挺到位的,课也上的很顺畅。

4、但细细品味:课上,我似乎总是牵着学生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新课程理念相悖。反思后,我重新调整思路,走进平行班四(2)班。[片段2](开头同片段1,略)师:看了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生1:“取同样的重量”就是指三种糖取的重量一样重,可以随意取,然后求1千克的价钱。师:同意吗?生齐:同意。师:你会列式接待吗?试一试!(一会儿,进行交流反馈)生2:我三种糖都取1千克。12+10+20=42(元),42÷3=14(元)生3:我第一次三种糖都取了2千克。12×2+10×2+20×2=84(元),84÷6=14(元);第二次都取了5千克。12×5+10×5+20×5=210(

5、元)210÷15=14(元)生4:我都取3千克。12×3+10×3+20×3=126(元),126÷9=14(元)生5:我第一次都取了4千克,第二次都取了10千克,计算结果都是14元。……教师随机有序地板书出部分学生的列式。师: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6:三种糖不管取多少,只要取同样多,单价一定是14元。生7:单价都是14元,但取1千克,是最简便的方法。师:大家发现了吗?生齐:发现了!大家再仔细地观察一下,每个算式的最后一步的除法,怎样去理解?生8:这些除法的被除数都表示买糖的总钱数,除数都表示糖的总千克数,商表示每千克什锦糖的价钱。师:实际上都有一个相同的数量关系:总价÷数

6、量=单价生9:从这个数量关系反映了上面所有的算式有一个规律:三种糖的数量从都取1千克、2千克、3千克……逐渐增加,总价也随着逐渐增加,但是单价不变,都是14元。师:大家看,刚才的算式我们可以用表格来表示。每种糖的千克数1234567……总价(元)4284126168210252294……数量(千克)36912161821……单价(元)14141414141414……师:为什么表中要用省略号表示?生10:表示糖的千克数还可以取下去,总价也随之改变,但单价不变。生11:表示取不完,无穷无尽。……[课后反思]同样的教材,同类的学生,但由于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处理,不同的效果。对比两段教学,

7、我感受颇深,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变“封闭”为“开放”。在取同样重量糖的环节上,许多老师会类似我的第一次教学,规定几个数据,让学生在规定范围内去解答,这样省时省力又省心,求出什锦糖每千克的单价。这无可厚非,但规定了数据,相比而言,思维就显得“封闭”,学生显得“被动”,变成了就题解题,发挥不出主动性;而在第二次教学时,在这个环节上就放得比较开,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图,既可以随意取某一个数据,也可以随意两个、三个数据,甚至更多,对自己取的数据和教师指定的数据得到的结果相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