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黄山花岗岩地貌特征_分布与演化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9年第54卷第21期:3364~3373《中国科学》杂志社论文www.scichina.comcsb.scichina.comSCIENCEINCHINAPRESS黄山花岗岩地貌特征、分布与演化模式①①②*崔之久,陈艺鑫,杨晓燕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联系人,E-mail:yangxy@igsnrr.ac.cn2008-10-12收稿,2009-03-23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0701017)摘要黄山花岗岩地貌各种类型分布很有规律,呈同心状分布模式,中心区为平坦夷平面残关键词留部分,向外围山峰依次为
2、穹峰、堡峰、尖峰、岭脊等.显示流水切割,溯源侵蚀的裂点还停花岗岩地貌黄山留在中心区边沿,放射状水系的共同分水岭即为中心区.推测中新世、上新世时为黄山花岗岩地貌特征体升起后的剥蚀时期,并形成夷平面.后经历上新世末微弱抬升,形成浅切割地面,第四纪初分布与演化规律开始强烈抬升、下切,形成深切割地面,造成中心区以外的高峰林立、峡谷幽深.此一过程仍同心状分布模式在继续,但由于中心区集水面积有限,裂点溯源侵蚀并不强烈,黄山地貌现状当可长期保持.黄山地貌研究近年比较活跃是基于两个原因:岩地貌分布规律及演化作理论上的阐述.这正是本一是风景秀丽,容易引人瞩目,地貌学家的研究,文文的目的.章多偏重花岗岩风景地貌及
3、成因分析,有些论述还黄山是皖南山区的最高山地,是长江和钱塘江[1~4]是比较中肯的有参考价值;二是源自对黄山古冰分水岭,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m,黄山年均气温[5]川的争议.李四光于1936年发表《安徽黄山之第四为7.8℃,年均降水量为2396.5mm,年径流深度[6~9]纪冰川现象》以来一直存有争议.1982年在黄山1200mm,处于我国最大丰水带内,流水有强烈的切22召开全国冰川、冰缘会议时争议达到高峰,目前原则割作用.在黄山154km景区内,花岗岩体占107km,[10]性分歧问题已基本解决.本次对黄山花岗岩及花千米以上高峰77座,怪石120处,河流素称有36源岗岩地貌进行了专题考察,
4、虽时间不长,但卓有成效.和36峡谷,传说黄帝曾在此炼丹,故名.李白曾留诗:鉴于前面已提到的几位作者在20世纪80~90年代对“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黄山风景地貌及其成因已进行了有价值的讨论,所蓉”.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对黄山花岗岩地貌的恰当描以本次考察和本文不拟重复,乃着重于黄山花岗岩述.明代徐霞客在对黄山的描述中发出了:“生平奇[11]地貌类型及其宏观分布特征与演化历史的探讨.作览”和“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感叹.者认为,黄山花岗岩体的地貌演化可以作为典型,充1黄山花岗岩体简况分显示花岗岩体地貌特征和演化规律.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凹陷褶同时无论从地貌学本
5、身或目前黄山作为联合国皱带西段,在元古代和下古生代属古扬子海区,沉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际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了砂岩、页岩和灰岩.在上古生代至中生代初,地壳胜区的声望,以及作为配套而设立的黄山博物馆展运动造成海陆交替环境,而在印支运动时隆起成陆,示,皆需要对黄山花岗岩地貌在风景地貌的形态特从这时候开始直到燕山运动,频发的断块运动伴随征和成因作一般描述的基础上,系统地对黄山花岗引用格式:崔之久,陈艺鑫,杨晓燕.黄山花岗岩地貌特征、分布与演化模式.科学通报,2009,54:3364~3373CuiZJ,ChenYX,YangXY.Granitelandformcharacteristics,di
6、stributionandevolutionpatternsinHuangshanMt..ChineseSciBull,2009,54,doi:10.1007/s11434-009-0309-x论文岩浆侵入,导致花岗岩体成为黄山地貌演化的基础.等,以及10座1500~1600m的山峰围绕在上述地区2黄山花岗岩体出露面积107km,占地质公园总的外围.1500m以上的山峰及其周边地区代表了黄面积的70%,平面上呈北东70°椭圆形,侵入三峰庵山最高的地势,基本上都分布在中心区偏东南的方背斜与山岔向斜的接触部位和南平岩体南侧.黄山向上,有人称这一带山地为高于1500m的中山带.花岗岩体经多次研究,现
7、认为可分为四期:第一序次似乎从以上各山峰分布、峰型与花岗岩期次、岩性的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第二序次为中粗粒似斑花岗关系能看出明显的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岩;第三序次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第四序次(末期)有某种直接关系,因为山峰的高度与侵蚀的方式和为细粒含斑(少斑)花岗岩.现中心部分地貌主体为第时间也有关系,如第四期碱长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多三期和第四期,年龄约为128~(131.6±5.2)M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