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的历程中的自我转化

忍的历程中的自我转化

ID:37668573

大小:2.43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9-05-28

忍的历程中的自我转化_第1页
忍的历程中的自我转化_第2页
忍的历程中的自我转化_第3页
忍的历程中的自我转化_第4页
忍的历程中的自我转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忍的历程中的自我转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焦‧點‧論‧文邁向發聲之路:上下關係中(1)「忍」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黃囇莉*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琬蓉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黃光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通訊作者:黃囇莉(lilyhg2@mx.nthu.edu.tw),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30013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忍」經常被視為一種國民性格,或是一種人際衝突的因應策略。本研究則將忍視為一種歷程且涵蓋多重心理機制之概念,加入時間的向度,探討在上下關係的權力結構中,下位者對上位者忍之歷程及自我之轉化。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進行敘說資料之蒐集,受訪者共18位,男性7位,女性11位,年齡介於25歲至65

2、歲之間。研究結果顯示:在多次忍的經驗中,自我歷經五個階段:「前忍耐」、「自我壓抑」、「自我區隔」、「自我勝出」、「伸縮自如」;各階段主要特色為:「言聽計從,不疑有他」、「忍氣吞聲,委屈求全」、「陽奉陰違,兩面做人」、「意識清晰,自主性強」、「順勢迂迴,伸縮自如」;同時,自我的狀態會隨忍階段的進展而有所改變。忍各階段間之自我轉化機制分別為:(1)從「前忍耐」到「自我壓抑」:自我覺醒、質疑權威;(2)從「自我壓抑」到「自我區隔」:自我認同、自我分化;(3)從「自我壓抑」到「自我勝出」:自我認同、自3本土心理學研究我決志、自我培力;(4)從「自我區隔」到「自我勝出」:自我決志

3、、自我培力;(5)從「自我區隔」或「自我勝出」到「伸縮自如」:自我調控、順勢迂迴。研究也發現:個體與權威的關係呈現相互消長的拉鋸狀態,本研究用「小我」與「大我」間的辯證關係來呈現此消長,共包含六個階段:「小我與大我疊合」、「小我意識覺醒」、「小我與大我分離」、「小我的私我自主」、「小我自主且勝出」、「小我與大我相當且伸縮自如」,此六階段展現個體自我之力量由小而大、從下到上,最後勝出而與權威者形成抗衡,除了擁有自主外,且自我能伸縮自如。最後,本文也對忍歷程之次序性、忍之情境性、忍與關係和諧性,以及忍與華人之自主性、論文限制等提出進一步的討論。關鍵詞:自主性,自我,和諧,韌

4、性,衝突化解,壓抑,權威《本土心理學研究》,2008年4月,第29期,第3~76頁4忍與自我轉化一、前言「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篇,西元前371~289)。這段華人學子耳熟能詳的話,其思想基礎乃是肯定生命存在的苦痛,且主張從艱苦奮鬥中獲致自我的勝利,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也顯示華人文化傳統深信:唯有在苦難中歷練,才襯托出存在的意義;如俗諺云:「忍得一番橫逆,便增一番氣度」、「失意事來,治之以忍」、「自己難

5、過處,只消一個忍字」等均顯示忍具有超越人生苦難的意涵。古代句踐臥薪嘗膽、韓信記取胯下之辱、蘇秦懸樑刺骨等故事,都進一步指出「忍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的俗世精神。華人的人生哲學在儒釋道三家揉合之下,認為經過困境中的自我鍛鍊,不斷地創造轉化,乃是成聖成賢之路。然而,究竟華人如何在忍的困境中展現超越人生苦痛或逆境的精神呢?西方儒學者Metzger(1981)指出:「華人儒家文化傳統主張,藉著先『決意』行『自我控制』,在動心忍性的過程中,強化決行的『意志力』,最後達到與外在環境(天人)合一,而此『合一』充滿力量、快樂及自尊,也因為有所承擔而自

6、覺駕馭了外在世界」。由此可見,華人是在動心忍性的過程中,感受到因決意與自我控制而來的自主感。那麼,究竟華人忍的歷程為何?自我在忍的歷程中又如何創造性轉化而達到天人合一的自主?這是本研究問題的起點。以下將藉著關於忍的文獻回顧,討論忍的意義與本研究採取的觀點。5本土心理學研究(一)忍作為一種國民性格早期關於國民性或民族性的研究,一致認為華人具有「忍」的特質。梁漱溟(1949∕1982)認為華人具有「堅忍」的國民性,指的是華人能忍耐,也有韌性,諸如克己、自勉、忍辱、吃虧等皆屬於此;文崇一(1988)從華人所持的價值取向,推演華人的性格,他認為保守、順從、忍耐的性格與傳統中國社

7、會重功名的價值取向有關。沙蓮香(1989)整理1849至1989年間有關華人民族性格的主要著作後指出,能吃苦、耐性好、順從性高等都是與忍有關的特質。國民性的研究讓吾人對忍的瞭解局限在與忍有關的特質上,對忍的內涵及其內在心理機制的瞭解卻仍付之闕如。(二)忍作為一種人際苦痛與衝突的因應策略「忍」是華人社會中流傳的一種俗世智慧,強調人世間的紛爭、困頓或厄運,可以經由不強求、退讓的方式來化解,所以也是化解人際衝突和苦痛的因應策略。余德慧(1991)認為隱忍或自我退讓可作為人際間因「違」與「離」而生「怨」之痛苦的因應機制。利翠珊(1995)、張思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