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案例

《伤仲永》教学案例

ID:37656545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8

《伤仲永》教学案例_第1页
《伤仲永》教学案例_第2页
《伤仲永》教学案例_第3页
《伤仲永》教学案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伤仲永》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伤仲永》教学案例万密斋中学童悫灵【案例背景】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文章虽然浅显易懂,但对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巧妙的设计一些教学细节,让学生积累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案例描述】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翻译全文,理解课文内容。2、赏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的情感,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情

2、境导入古代有“凿壁偷光”、“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等勤学的故事。试问大家:不勤奋,不学习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永》去寻找答案吧。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2、同桌互探句子的节奏、停顿(结合练习题2)。3、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后纠正读错之处。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停顿。多媒体显示:1、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邑(yì)耶(yé)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2、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

3、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余闻之也久。5、再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三、译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圈点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2、小组内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3、文言知识大评比。多媒体显示:1、解释下列词语。隶尝自是立就文理稍稍或环谒称泯然扳奇宾客利伤异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受于人者不至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2、翻译下列句子。(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

4、币乞之。(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4)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5)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教师适时点拨,小结。四、赏读课文多媒体显示: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可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4、如何理解“伤仲永”中“伤”的含义?5、你觉得本文有哪些写作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教师

5、相机点拨,归纳。五、拓展延伸本文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案例反思】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读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我设计了导读、朗读、译读、赏读、拓读五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自学,在读中互学,在读中合作,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体现了学生的自体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学生畅谈感受这一细节,学生由此事例从不同的层面去感悟,拓展了他们思维的空间,从中受到了思

6、想教育。学习文言文究竟让学生学什么?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一些文言知识呢,还是让学生学习、吸取思想精华和优秀文化呢?我认为,后者的价值要比前者大得多。众所周知,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的极端,一个是学生用主要精力做习题的极端。一处不讲,学生便一处不懂,教师岂能放心?不可否认,有些教师讲字、词句,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这种口传耳受,学生只有听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识只能使学生了解文章里的一点一滴,却不能使学生感知文章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学生心

7、动神摇。学生喜欢做习题,是为求得分数,不是为求得“营养”。所以,他们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脉。上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试的负面影响。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对了,得了分,也是毫无意义的。这种只取文章“骨骼”,抛弃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语文变成面目可憎的骷髅。那么,怎么解决这两个极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强对话。诵读其实是古人早就指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里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都需要反复诵读,牢记在心的。只要学生反复诵读了,他们总会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