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42981
大小:691.9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7
《华南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的地质特征及来源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http://www.paper.edu.cn华南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的地质特征及来源探讨∗彭卓伦陈国能庄文明马浩明邵荣松刘延勇(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摘要:对华南众多花岗岩体暗色包体的野外观察结果表明,具有基性边的非均质包体是暗色包体的常见类型。同一岩体中的不同包体,其物质组成差异甚大。包体和捕虏体通常分布于岩体的顶部或边缘。根据包体的空间分布和地质特征,包体很有可能是由从熔体上方脱落的岩块,经部分熔融发展而成。关键词: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残余熔渣暗色微粒包体是花岗岩体的组成部分
2、,其形成与寄主花岗岩成因密切相关。因此,包体来源一直是花岗岩成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十多年来对包体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地球化学角度,即根据包体的岩石化学、同位素、稀土元素组成等推断包体的物质来源(Eberzetal.,1990;Elburg,1996;Silvaetal.,2000;Todetal.,2001;Camposetal.,2002;Yangetal.,2004;Bernard,2005;GomesandNeiva,2005)。作者认为,作为一种地质现象,包体成因首先是应该是野外地质问
3、题。为此,我们对华南众多花岗岩中的包体展开了野外调查,本文列举的是部分调查结果。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包体的成因作了初步的讨论。1暗色微粒包体的地质特征1.1均质和非均质包体共存通过对华南部分花岗岩,包括九峰、大东山、贵东、佛冈等大岩基,以及湖南衡山,江西西华山,广西姑婆山,广东萝岗、白芒、罗浮山、桑浦山、中坝以及海南屯昌等岩体野外调查,作者发现,花岗岩中的暗色包体,大体可分为“均质”和非均质两类。“均质”包体的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相对较均一,通常表现为黑云母的集合体,常见于岩基的内部相,直径多在1~
4、几cm间。非均质包体个体体积一般较大,直径从几cm到几十cm、甚至上百cm不等。该类包体是花岗岩包体中最普通的类型,多分布于岩体的顶部或边缘。图1展示了部分非均质包体的照片。不同包体的体积、形态、基性度等均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具有暗色(基性)边,显示包体的边缘部分比中心更偏基性(图1)。∗基金项目:高等院校博士点基金项目(No.20030558005)成果作者简介:彭卓伦(1970年生),女,博士生,研究方向:构造与花岗岩成因学,E-mail:eespzl@zsu.edu.cn-1-http:
5、//www.paper.edu.cn图1华南花岗岩部分具暗色(基性)边非均质包体,显示包体内部和边缘物质组成的差异Fig.1ThevariousheterogeneousenclavesinHuanangranitebodies,whicharecharacterizedwithabasicrim,indicatingthevariationofcompositionfromcentertoedgeoftheenclaves1.2不同成分的包体共存同一花岗岩体甚至同一露头上,成分不同的暗色包体共
6、存是常见现象。图2A是广东萝岗岩体天然露头上的两个基性程度不同的包体。左下方的包体颜色较深,形态呈椭圆形,岩性接近闪长玢岩;该包体右上角与之紧贴的另一包体形态呈长条形,颜色明显浅得多,岩性接近花岗闪长岩。图2B的两个包体来自深圳白芒岩体,两者的成分和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右方的包体质地较均匀,岩性为中细粒花岗闪长玢岩;左方体积较大的包体具有清晰的基性边,岩性为细粒-微粒结构的石英闪长玢岩。AB图2同一露头上基性度不同的包体Fig.2enclavesofdifferentcompositionexi
7、stinanoutcrop-2-http://www.paper.edu.cn综上所述,非均质包体是花岗岩中的暗色包体的常见类型。这类包体从边缘到中心,物质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通常是边缘部分更偏基性。对于这类包体,以单个分析数据代表整个包体,进而推断包体物质来源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作者对个别非均质包体所做的、从包体中心到边缘的矿物和岩石化学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包体的矿物组成、岩石化学组成和稀土元∗素组成,从中心向边缘均呈规律性变化。野外调查尚发现,同一岩体往往含有物质组成差异甚大的包体,这一现象表明了
8、包体物源的复杂性,单纯的地球化学调查显然难以描述这种复杂性。2包体成因讨论有关包体成因的假说,可归结为岩浆来源说和岩石(熔渣)来源说两类。前者有Bowen的岩浆分异说和近年流行的岩浆混合说。岩浆分异说将包体视为岩浆结晶早期的暗色矿物析离体(堆积体)(Bowen,1922;Dahlquist,2002;陈荣等,2005)。这一假说至上世纪中叶一直为地学界所接受,但最近二十年来,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对包体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组成、岩石化学组成、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等进行了大量分析,显示包体不可能由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