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延佑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

元朝延佑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

ID:37626550

大小:331.4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26

元朝延佑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_第1页
元朝延佑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_第2页
元朝延佑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_第3页
元朝延佑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_第4页
元朝延佑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元朝延佑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元朝延祐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读《大元赠岭北行省右丞忠愍公庙碑》党宝海一2006年夏,笔者作为中蒙联合考察队的成员,对蒙古国前杭爱省哈尔和林一带蒙元时1期的历史遗存做了初步调查。由于得到蒙古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奥其尔(Ochir)教授的指引,我们有机会在著名喇嘛教寺院额尔德尼召研读至今尚无人著录、刊布的一通元代碑刻。石碑已残,下部约1/5缺失,残存的碑体被纵向切割成大小相近的两块,目前分置于额尔德尼召东门门洞内的南北两侧。由于风雨侵蚀和碰撞磨损,碑上字迹已漫漶不清,如果不制作拓片,研究者很难完全读通碑上的文字。按计划,我们在额尔德尼召的考察只有两个小时。由于时间限制,我们无暇对石碑的长

2、、宽、厚度进行测量,更无暇制作拓片。匆忙识读、2拍照之后,不得不遗憾地离去。不过,根据我们的初步整理,释读出的部分碑文已足以说明这通石刻对于研究元朝中期政治局势、政治文化的重要史料价值。在下文中我们仅就碑文中提到的脱忽赤叛乱做一初步研究,就教学界师友。二这通碑文完整的题名为《大元赠宣忠秉义保节功臣资德大夫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和宁郡忠愍公庙碑》(以下简称《忠愍公庙碑》),立碑时间在泰定四年(1327)九月。碑文的作者是马祖常,在文首列出了他的职衔: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太子左赞善。碑文的书写者是承德郎、监察御史韩镛。撰文与书写者都是元朝著名文臣,碑中3的职衔与他们传记

3、资料的记载基本一致。马祖常工于文章,自成一家,有《石田先生文集》1中蒙联合考察队主要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新疆吐鲁番文物局、蒙古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三家单位组成。参加考察队的还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上海汉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蒙古国国立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学者。考察时间为2006年7月11日至24日,主要考察蒙古国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历史文化遗迹,涉及的省份有中央省、前杭爱省、后杭爱省、扎布汗省和科布多省,行程2800公里。本文为计划中的考察报告集内的一篇,现征得考察队同意,提前发表。2参加现场调查的考察队员除笔者外,还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张帆老师、新疆吐鲁番文

4、物局张永兵先生。3苏天爵《滋溪文稿》(中华书局点校本)卷9《马文贞公墓志铭》;《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85《韩1等著作传世。可惜的是,在马祖常的文集中未收录这篇碑文。据碑文,这通《忠愍公庙碑》是为纪念某位忠君死节的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而树立的。由于碑石残损,我们无法知晓这位忠愍公的名字,只知道他是蒙古札剌耳氏,“生于华族,贵游之子弟”,长大后曾充当皇帝宿卫,侍奉宫廷起居,“长执橐鞬,备宿[卫](下残)天子起居出入”,后出任外官,“守官郎中,分职在外”。在碑文的开篇,提到了立碑的缘起,文字是:泰定丙寅,丞相进奏曰:“岭北省臣言:‘故行省左右司(下残)死难,精忠不二,其妇子、家人、车服、

5、器资、廪糗、马牛一切之物尽为贼党剽杀,诚可哀痛,宜加封谥以劝臣义,复请立庙和宁。’制命有司详定。于是国史议号曰:宣忠秉义保节功臣;太常议谥曰:忠愍;礼部议加卹典官曰:资德大夫,职曰:岭北等处行中(下残)和宁郡公。其请即和宁庙而碑之,碑之文史臣为之者。臣等今进议宜如所请。”诏悉允之。据上文,碑主忠愍公死前曾任职于岭北行省左右司,又据“守官郎中”、“以五品郎位”等文字判断,他担任的职务无疑是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依丞相上奏分析,出于褒扬忠君死节的1目的而为忠愍公建立的庙宇是在和宁城(原名和林,1312年改称和宁),那么这通庙碑也应立在和宁城内。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喀尔喀蒙古阿巴岱汗修建额尔德尼召

6、时,曾大量拆卸和林城遗址的建筑材料,这通《忠愍公庙碑》极有可能在当时被切割并移到了额尔德尼召。碑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忠愍公死节事件的记载:及守官郎中,分职在外,会强将脱忽赤叛命作难(下残)。于时,岭北省臣、帅臣或阴连觊觎,或离次观望。故延祐间虽以仁庙之圣,亦尝有北顾之忧。忠愍公以五品郎位,指日啮齿,誓全大义,不顾刀锯斧锧之毒、妇子家人之私,身就烹醢而扼贼将(下残)。这段碑文描述了一幅极其惨烈的历史画面,同时凸显出脱忽赤叛乱在岭北行省引发的巨大动荡——这一事件甚至威胁到仁宗在岭北地区的统治,以至出现了“岭北省臣、帅臣或阴连觊镛传》。1《元史》卷24《仁宗纪一》皇庆元年五月,页552。2觎,

7、或离次观望”的局面,成为仁宗的“北顾之忧”。从《忠愍公庙碑》上下文判断,脱忽赤的“叛乱”发生在仁宗延祐年间。如果我们将它和元代文献有关这一时期的记载加以比对,一个由于记载缺乏而几乎被湮没的重大历史事件便开始浮现出来。三在《元史·仁宗纪》延祐四年的记载中,有几条关于岭北地区脱火赤叛乱的记载,现摘录如下:(一)《元史》卷26《仁宗纪三》延祐四年二月丙寅,“以诸王部值脱火赤之乱,百姓贫乏,给钞十六万六千锭、米万石赈之。”(二)同上,延祐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