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案例分析

ID:37621989

大小:518.36 KB

页数:62页

时间:2019-05-26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案例分析_第1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案例分析_第2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案例分析_第3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案例分析_第4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案例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投资增幅随时存在反弹的压力。一方面,产业链较长的房地产投资呈反弹走势,1~5月份完成投资额7214亿元,同比增长27.5%,增幅较去年全年加快了5.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电力等能源供给约束缓解的情况下,高耗能产业出现快速反弹,前5个月大多数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其中钢材产量1.96亿吨,同比增长20%;铁合金643.9万吨,同比增长38.8%;氧化铝761.6万吨,增长55.4%;焦炭1.28亿吨,增长21.7%;电石560.6万吨,增长27.2%。1~5月份,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重点调控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反弹。  我们的问题是:1.从上

2、面这段资料来看,引起投资增速过大的原因是什么?2.投资过快增加的后果将会如何?3.从投资和利率的关系来看,政府应如何抑制投资增速过快?分析思路:引起投资增速过大的原因主要是投资消费比例的失衡。从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关系看,居民消费减少,储蓄增加;而储蓄的增加,引起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增加。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由于各种现实和预期的因素影响,居民的消费率偏低,甚至降至50%以下,对应着低消费率必定是高储蓄率。据统计,截至2007年3月末,银行存贷款差额已经高达11.46万亿元。这表明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间市场,使得可供借贷的资金规模大(所谓的流动性过剩),企业通过银行借款

3、来扩大投资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增加。投资的过快增加,再加上投资乘数的影响,必然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但是要注意两方面的影响(参看教材第240页)。一般来说,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越高,投资成本就越高,投资需求相应减少;利率越低,投资成本越低,投资需求相应增加。为了抑制投资增速过快,政府应提高利率,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减少投资需求。2007年以来,政府几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决定自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可以看到政府抑制投资过快的政策着眼点和政策力度

4、。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案例1:“蜜蜂寓言”的启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大危机。经济的大萧条使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金融秩序一片混乱,整个经济倒退到一战以前的水平。在经济大危机中,产品积压,工人失业,生活困难,绝大多数人感到前途悲观。”。持续的经济衰退和普遍失业,使传统的经济学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直关注美国罗斯福新政的23英国经济学者,约翰?梅纳特?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从前有一群蜜蜂过着挥霍、奢华的生活,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崇尚节俭朴素,结果社会凋敝,经济衰

5、落,终于被敌手打败。凯恩斯从这则寓言中悟出了需求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经济学上著名的“凯恩斯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过去有一句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还三年”如果真是如此节约,我们的纺织行业就会面临着纺织品卖不去,工人下岗,收入降低,导致和影响整个社会消费。因此节俭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种美德,在有的时候我们还要提倡,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就不是美德,而是一种退步。因为大家都节俭,储蓄增加,如果这部分储蓄不能及时转化为投资形成新的消费力量,那就会减少社会需求,对国民经济活动造成一种紧缩的压力,导致经济

6、萧条。国民收入也因此下降,就业减少。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这种节俭更会加剧萧条,形成恶性循环。讨论题:1.如何理解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蜜蜂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案例点评:根据消费与储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影响,凯恩斯得出这样一个与传统的道德观相矛盾的推论: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增加储蓄是好的,减少储蓄是恶的。但按上述储蓄变动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内生产总值,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的悖论”。“蜜蜂的寓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案例2:奥运给我国经济带来什么?1

7、984年,美国商界奇才尤伯罗斯创造性地将奥运和商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当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打那以后,原本都是“赔本赚吆喝”的奥运会迸发出一种“镶金边儿的日子变成钱”的超能力。于是,“奥运经济”这个概念出现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代表团在莫斯科进行最后的陈述。申奥形象大使、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在陈述报告中说:“在悉尼火炬接力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向我走来,当他摸到火炬的时候,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我能感觉到在那个时候,他的一生发生了变化……”有人将邓亚萍的这句话归纳为:奥运能够改变人的一生。更有人据此引申道:奥运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人,也能改变

8、一个企业,改变一个城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