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

ID:37583096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5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_第1页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_第2页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_第3页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_第4页
资源描述: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环潭镇第二小学危倩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流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一、教材分析1、教材中的地位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2、教材的内容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

2、,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3、选编意图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三、说教学目标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1、知识目标: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2、能力目标: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

3、感情。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喜爱西湖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四、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五、说教学流程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

4、下几大板块。第一版块:揭题,解题上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绍诗人苏轼。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图片,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由于学生很少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下载了一些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交融。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第二版块:初读诗歌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5、3、读出诗的节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

6、、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教师追问:好在哪里,奇在何处,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2、由欣赏美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尝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此时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当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

7、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在品读这句话时我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第四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