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581028
大小:95.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5-25
《5小竹排在画中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5.小竹排在画中游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和9个认读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课文,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祖国江南风光的美,知道祖国江南是“鱼米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板书课题:“小竹排在画中游”。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小竹排什么样吗?请学生把自己查找的有关小竹排的图片让同学们看一看。再请同学看录相,教师做适当的讲解:这就是小竹
2、排,有的地方称它为竹筏,是用竹子做成的,把好几根竹子并排捆起来,放在水里跟船一样,是江南水乡的交通工具,你们看小竹排在水里飘流的样子,坐在上面一定很好玩。小竹排在水里游,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把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4.指名读课文。 5.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带拼音的卡片)。 三、朗读课文 1.自己轻声读全文,标出一共
3、有几句话。(3句) 2.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 (2)出示书中插图:提问:什么是顺水流?让学生到图前指一指。 (3)如果你坐在小竹排上,小竹排顺水往前行,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鸟儿在枝头歌唱,你会是什么心情?即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 板书:鸟唱鱼游 (4)自己试着读一读。 (5)同桌同学互相读,互相评议。 (6)指名读,读后评议。 (7)学生如果读得不到位,教师可范读。 3.学习第2句: (1)师:小竹排继续地前行,你又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2句。 (3)提问:看图:两岸指的是哪儿呀!到图上指
4、一指。从哪儿看出树木密呀?板书:树木密 (4)教师指图:这是什么?(禾苗)“禾苗”指的是什么?禾苗长得怎么样?书中怎么说?板书:禾苗绿 (5)指名读第2句。 (6)树木这么茂盛,禾苗长得这么好!你们的心情怎样?想想应该怎样读,自己试一试。 (7)指名读,教师指导读。 (8)再指名读。 (9)把一二句连起来读一读,练习背诵。 4.学习第3句: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么美的地方是哪儿吗? (2)自己出声读读第3句。 (3)教师让学生质疑不明的地方?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江南鱼米乡?板书:鱼米乡。 (4)请知道
5、的学生给大家讲一讲。教师可作补充:江南是我国的南方,那里的水很多,气候温暖,所以江南的鱼虾很多,大米又多又好,因此人们就把江南称为鱼米乡。 (5)看江南有关的录相。 (6)提问: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组织学生讨论。板书:画中游。 5.请学生读全文,读出江南的美丽和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课文。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五、拓展训练:结合课后第3题,发挥学生的想象,把“鸟儿唱,鱼儿游”画一画。画后展览。 板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7个生字,认识2种笔画和1个偏旁,并能
6、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鱼、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二、学习生字: (一)读准生字的音。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读生字。 2.同桌同学互读,比比谁读得又快又准确? 3.抽读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 4.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的音。 (二)分析字形结构,了解意思。 1.认识新偏旁“”(角字头),新笔画“”(竖折折钩)、“”(撇折) 2.打开生字卡片,自己学习字形结构。 3.分小组学习,比比谁记忆字形的方法最好?组的词
7、最多。 4.小组汇报,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儿:ér用数笔画方法记:撇、竖弯钩。组词:儿童、儿歌、儿子 乡:xiāng3笔写成,撇折、撇折、撇。组词:乡村、乡下,鱼米乡 木:mù猜字谜:十八(打一字)。组词:木头、树木 禾:hé用“木”字加一撇,就是禾。还可打猜字谜:十八撇。组词:禾苗 米:mi用“点、撇”加上今天学的“木”字合起来就是“米”字。组词:大米、米饭、米花 在学生讲完“木、禾、米”的记读后,教师做一个复合片进行比较记忆,帮助学生掌握“木、禾、米”的形。 鱼:yú形象记忆法。鱼字的字形结构有些像小鱼。“
8、”像鱼头,“田”像鱼身子,“一”像鱼尾。组词:鱼头、金鱼、黄花鱼。 鸟:niǎo形象记忆法。“鸟”字很像鸟的样子。“”像鸟头,“”像鸟身子,“一”像鸟的爪子。组词:小鸟、鸟叫。 三、指导书写: 1.说说每个字的笔顺,然后把书中每个字红色的笔画描一遍。 2.书空易错笔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