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脉管炎何战平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疾病介绍是指周围脉管(中、小动脉及静脉)的一种慢性持续性、进行性的血管炎症病变,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腔闭塞。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脉,伴行静脉和浅表静脉也常累及,以下肢为主。。图片展示1图片展示2疾病发展过程根据肢体缺血程度分为三期: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坏疽期1.局部缺血期以血管痉挛为主。由于患肢动脉供血不足,出现肢端麻木、发凉、怕冷、小腿部酸痛及间歇性跛行。部分患者伴有游走性浅静脉炎。患肢皮肤温度降低,色泽苍白。患肢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下肢浅小静脉条索状炎性栓塞,局部皮肤红肿、压痛、约经两周可逐渐消失,然后又可
2、在另一处发生。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小腿肌肉抽痛,被迫停下来,休息后疼痛可缓解,但再行走后又可发作。2.营养障碍期除血管痉挛继续加重外,有明显的血管壁增厚及血栓形成。出现静息痛,患肢皮肤温度显著降低,皮肤苍白并伴有皮肤干燥变薄,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等,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即休息状态时仍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眠。常屈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垂于床沿下,以增加血供,缓解疼痛。3.组织坏死期患肢动脉完全闭塞,肢体远端发生坏死。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形成干性坏疽,若继发感染则成为湿性坏疽,出现高热、脉快、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的表现。总结临
3、床症状1.发病早期感觉患肢发凉、怕冷、麻木,足部及小腿有酸痛。继而出现间歇性跛行,最后发展为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2.下肢肢端皮肤呈紫红或苍白,皮温降低,皮肤乾燥,小腿肌肉萎缩,趾或足发生溃疡及干性坏疽。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的搏动消失。3.约有1/3病人可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多位于足背和小腿浅静脉。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混合坏疽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1.一般检查(1)观察皮肤局部颜色、触摸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肢端坏死程度、检查时应两侧肢体对比进行。(2)皮肤测温检查:在一定室温(15~25℃)条件下,患侧皮肤温度较正常侧相应
4、部位皮肤温度低2℃以上,表示该侧肢体供血不足。多功能皮肤温度检查仪可检测多部位的人体表面温度高精度到0.1度测温范围在0-50℃专为人体设计(3)肢体抬高试验:患者平卧,下肢抬高45°~90°,3min后观察足部皮肤色泽的变化。若出现足趾、足掌皮肤苍白或蜡黄色,自觉麻木或疼痛,让患者坐起,将下肢垂于床沿,如足部皮肤逐渐出现潮红或发绀者为阳性,提示患肢有严重供血不足(单纯依靠血液循环动力已经不能满足人体需求,需要借助重力)2.多普勒血流检测、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动脉血流情况,了解病变部位,血管是否狭窄,动静脉瘘,是否有血液反流和
5、缺血严重程度。3.肢体血流图描记的患肢血流图像可提示血流量减少。4血管造影(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大小,严重程度,是否有侧支循环,以及指导手术方案的确立。总结诊断依据1.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吸烟者,绝大多数为下肢受累。2.肢体有程度不同的缺血性表现:如疼痛、发凉和感觉异常,皮肤色泽改变,营养缺乏性改变等。3.小腿或足背浅静脉可反复出现游走性静脉炎。4.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5.动脉造影显示中心动脉呈节段性狭窄或闭塞,周围有侧支血管。传统治疗措施1.一般疗法:患肢防寒保暖,进行运动锻炼,配合理疗措
6、施(如中医推拿按摩,理疗治疗仪)等。2.运用中医【消,托,补和寒则温之,热者清之,实者消之】的治病原则,主要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经散寒,去腐生肌的药物促使麻痹的植物神经恢复正常,强效通脉激活,恢复血管畅通,建立丰富的侧枝循环,促进组织再生!配合西医扩张血管药物可用于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当前先进的治疗技术1.高压氧治疗。2.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3.动脉旁路手术4.肢体静脉动脉化手术等高压氧疗联合经股动脉穿刺溶栓治疗技术该技术根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致病原理使用高压氧疗可有效提高血浆和组织中的氧含量,促使新的毛细血管再生,促进
7、溃疡的愈合,同时还可降低血液黏滞度;经股动脉穿刺局部溶栓治疗,利用了动脉血流方向,将溶栓剂作用于患肢小动脉及小静脉,也能打通部分动静脉交通支,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流,增加组织供血供氧,并可以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使病情缓解,同时减少了溶栓剂用药量,尽可能避免了全身用药出现的出血并发症结束语谢谢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