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

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

ID:37570791

大小:193.5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5

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_第1页
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_第2页
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_第3页
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_第4页
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2卷 第1期人 类 学 学 报Vol122,No112003年2月ACTAANTHROPOLOGICASINICAFeb.,2003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张全超(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摘要:本文对辽宁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的牙病作了详细的观察。初步探讨了龋病和牙周病的罹患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结果显示:(1)龋病的罹患率男女间差异不显著,而牙周病的罹患率性别差异显著。(2)龋病的罹患率与年龄变化具有一定关系,而牙周病的罹患率则与年龄变化关系密切。此外,对多生牙、

2、先天缺额牙、融合牙、错位牙、第三臼齿的阻生情况也分别作了记录与分析。关键词:龋齿;牙周病;喇嘛洞墓地;三燕文化中图法分类号:Q98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193(2003)0120029208喇嘛洞墓地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南八乡四家板村喇嘛洞西300m处一个东西向的山坡上。山坡下即为大凌河谷地,坡脚海拔143m,坡顶海拔171m,由此溯大凌河而上约30km为朝阳。墓地中部有一条冲沟,将墓地分为两区,沟东为Ⅰ区,沟两为Ⅱ区。自1993年至1998年,历经5次发掘,共发掘墓葬435座,其中三燕文化

3、墓葬419座,出土了大量人骨,大批陶器、铜、铁器、金、银饰品、成套马具及各种生产工具,对研究和探讨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墓地于1996年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其年代为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中叶,距今约1600—1700年左右。喇嘛洞墓地出土人骨保存情况良好,1999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该基地出土的人骨作了较全面的观察与测量工作,在观测的同时还对这批人骨材料的牙病情况作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本文所采用的材料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

4、所采集的从喇嘛洞墓地出土的成套人类上、下颌骨256例,仅存上颌骨的9例,仅存下颔骨的18例,经上、下颌的咬合实验确定共代表283例个体。牙齿总数为4776枚,均为恒牙。性别的鉴定主要依据骨盆及颅骨的性别特征,其中男性130例,女性85例,其余68例因保存情况较差缺少足够提供鉴定性别的材料,而未作性别鉴定(详见表1)。年龄的鉴定依据骨盆与牙齿的年龄特征,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60岁以上,为方便研究,本文中将观察对象分为三个年龄组,即青年组(20岁以下)、中年组(20—39岁)和老年组(40岁以上)。由于部分

5、颌骨已破损,散落牙齿很难复位到齿槽窝内,所以为了便于统计,龋齿和牙周病的罹患率依牙数计算,龋病的分度及标准采用1957年收稿日期:2001206225;定稿日期:200220122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课题号:2000ZDXM780004)作者简介:张全超(1977-),男,辽宁省沈阳市人,吉林大学2000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研究。©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30·

6、人  类  学  学  报22卷我国制定的《关于龋病牙周病全国性调查规定》,龋病观察中使用的检查工具为探针。牙周病的断定则以齿槽的明显病变为标准,凡齿槽萎缩超过牙根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上才列为此2病,轻度者未被计入。文中涉及的统计学处理采用的是两样本率比较的四格表χ检验。表1 喇嘛洞组材料一览表TableofmaterialofLamadonggroup男女性别不详合计例数1308568283上颌牙数10746914632228下颌牙数118481654825482 观察结果211 龋齿(Dentalcarie

7、s,toothdecay)龋齿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1]病。对北票喇嘛洞出土的283例个体颌骨上的4776枚牙齿的观察统计表明,患齿共346[2]枚(上颌183枚,下颌163枚),罹患率为7124%,按照我国现行龋病5度划分法统计,Ⅰ度龋牙98枚,Ⅱ度133枚,Ⅲ度36枚,Ⅳ度32枚,Ⅴ度47枚。患龋个体数为150例,患龋率为53%(150/283),龋均DMFT为2131(346/150)。由于上、下颌骨上已经脱落的牙齿与龋病的关系我们很难判断,作者推测该墓

8、地葬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可能更为严重。从龋病的发病部位来看,以邻面龋为最多,其次为 面龋(图版Ⅰ,1)、颊面龋(图版Ⅰ,4)、颊侧颈部龋(图版Ⅰ,3)、唇面龋仅见2枚(图版Ⅰ,5),此外,还发现一例舌面龋(图版[3][4][5]Ⅰ,2)。这与新石器时代的下王岗组、大墩子组及安阳殷代组的观察结果基本相同,[2]以邻面龋为最多。但这一观察结果与现代人的以咬合面龋为多数有区别。从龋齿的分布来看,上颌龋齿数(183枚)占总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