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①必修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①必修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ID:37545809

大小:2.06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5-12

生物①必修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_第1页
生物①必修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_第2页
生物①必修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_第3页
生物①必修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_第4页
生物①必修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①必修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知识回顾:1、细胞膜及其他生物膜的成分:2、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的种类和数量越多。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4、膜的功能特性:脂质(约50%)(主要成分)蛋白质(约40%)(主要成分)糖类(约2%-10%)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蛋白质选择透过性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间:人物:实验:结论:资料一膜是由脂质组成的.19世纪末1895年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有必要,通过鉴定

2、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3.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思考与讨论:小资料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生物膜,并且生物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溶解。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资料二胆碱磷酸基甘油脂肪酸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胆碱,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3、单层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是如何排布的呢?时间:人物:实验:结论:资料三细胞膜中的脂质是双层的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双层磷脂分子是如何排布构成生物膜结构的呢?ABC时间:人物:实验:提出模型:资料四思考“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除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细胞膜的成分。那么,

4、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吗?能不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生物膜不是静态的?变形虫的运动、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白细胞吞噬病原体、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等返回白细胞吞噬病毒的过程将两种细胞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时间:人物:实验:结论:资料五1970年LarryFrye等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一半发红光、另一半发绿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染料均匀分布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示意图时间:人物:提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资料六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

5、成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或镶嵌,或全部,部分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3、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主要受温度影响,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4、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5、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返回①磷脂内外两层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呈现了膜的不对称性;②糖类在细胞膜中的分布很少,并且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膜的外表面,也呈现了膜的不对称性.因此,根据糖蛋白的分布,可以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膜

6、的不对称性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2.纵观整个人们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到怎样的作用?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思考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你受到哪些启示?⑴科学发现是很多位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⑵科学研究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⑶科学研究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结合,需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去验证。⑷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⑸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

7、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下一页六、复习小结: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由组成;2、20世纪初,化学分析得出:膜的成分是和;3、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脂质分子是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观察下得出的三分层结构;5、1970年,用荧光标记技术证明:膜具有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模型。脂质脂质蛋白质双层暗—亮—暗(即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流动流动镶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2、蛋白质分子或,或全部、部分,或横跨磷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