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精解

中医经络精解

ID:37542748

大小:521.00 KB

页数:296页

时间:2019-05-25

中医经络精解_第1页
中医经络精解_第2页
中医经络精解_第3页
中医经络精解_第4页
中医经络精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经络精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经络精解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各个方面,与藏象、精气血津液等理论相互辅翼,深刻地阐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对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都起到极其有效的指导作用。历代医家高度重视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早在《内经》中就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及“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

2、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别》)的记载,后人更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宋·窦材《扁鹊心书》)之说。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均指出经络是一种运行

3、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及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脉的“经”,有路径、途径之意。正如《释名》中说:“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医学入门》谓:“脉之直者为经。”可见,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即主要通路。络脉的“络”,有联络、网络之意。正如《说文》所解释的“络,絮也。”言其细密繁多。《灵枢·脉度》说:“支而横者为络。”可见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对于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灵枢·经脉》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之论,《灵枢·脉度》又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4、络之别者为孙”之说。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经脉多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多浮而常见,行于体表较浅部位;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经脉以纵行为主,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实际上,经脉虽然多“伏行于分肉之间”,也常显露于体表;络脉虽有“浮而常见”者,而更多的则是分布于脏腑组织之中,难以见到,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的“阴络伤则血内溢”中的“阴络”即是。此外,经脉也有横行者,如带脉;络脉呈网络状,纵横交错,必然也有纵行者。因此,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当以“经为主干,络为分支”为准则。经脉和络脉虽有区别,但两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

5、,担负着运行气血,联络沟通等作用,将体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起源的确切年代,现存的医学史料尚无明确记载。从《内经》论述经络的系统性和以针刺为主的治疗方法,可以看出经络学说来源于《内经》以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早在《内经》问世以前,人们对“脉”、“血气”及血气的流行等就有一定的认识。如《管子·水地》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将地上水流比喻为人体的“血气”,而筋脉具有通流的功能。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以针石刺“三阳五会”治虢太子“尸厥”病时

6、,就已经提到了“阳脉”、“阴脉”及“经、维、络”等名称。1973年底在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下简称“帛书”),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书中均记载了十一条脉的具体名称、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还指出了“脉”具有既可生病又可治病的两面性。虽然帛书的原文中只出现“脉”字,而无“经脉”之称,脉与脉之间也没有联系,更没有经络系统气血循环的完整概念,但经络系统的雏形已可辨识。因此,现在一般认为《内经》成书前的漫长岁月,是经络学说形成的萌芽和雏形阶段。《内经》的成书,奠定了经络学说和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

7、的基础。该书162篇中,专论或主论经络的篇章有20余篇,其他各篇散在论述者亦众。可见,经络理论在《内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书中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具体循行线路及其与相应脏腑的“属络”关系;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及气血在经脉中运行“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状况;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及十二经脉标本、根结之间的上下、内外对应的联系;十二经脉和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时所出现的病候。对奇经八脉中冲、任、督三脉的起止、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及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的分布部位、生理功能作了大致的描述。对络脉及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名称、分布、生理功

8、能、常见病候也作了讨论。记载了全身约160个穴位,以及部分穴位的名称和部位,确定以“骨度”为取穴标准,明示各经脉穴位具有主治本经疾病的作用,特殊穴位如井、荥、输、经、合和原穴、背俞穴等则作用更为广泛。此外,还探讨了经络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