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

ID:37516305

大小:806.7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4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_第1页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_第2页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_第3页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_第4页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_第5页
资源描述: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point)、主要感觉点(Mastersensorialpoint)等。零点位于耳轮脚的凹陷处,其位置相当于倒置胚胎的脐带从腹部露出的部位。零点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能调节失衡的机体功能向正常水平转化,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犹如恢复到胚胎处于胞宫时的理想状态。敏感点位于耳尖,有缓解各种炎症的作用,如过敏性炎症、鼻炎、哮喘等,其作用与中医耳尖放血的清热解毒作用类似。主要感觉点在耳垂正面中央部,与中国耳穴“眼”的分布一致。主要感觉点有控制大脑皮层感觉的作用,可以用来减轻感觉异常的病变。现今的法国耳穴分布图是在PaulNogier博

2、士提出的“倒置胚胎”分布图的基础上建立。法国耳穴分布规律更加强调神经生理学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及器官的胚胎组织起源。因此对于神经-内分泌相关的穴位,及骨骼的定位,如椎体的定位,较为明确。耳甲是由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其穴位反映从内胚层衍生的组织;腹部组织在耳甲艇,胸部组织在耳甲腔。耳廓的中间部分(耳舟、对耳轮及三角窝)由三叉神经的下颌支(交感神经)支配,其穴位反映从中胚层衍生的组织;上肢在耳舟,脊柱在对耳轮,下肢在三角窝。耳轮和耳垂由颈浅神经丛(混合神经)支配,其穴位反映从外胚层衍生的组织;头面部组织分布在耳垂。法国的耳穴定位是建立在神

3、经系统的理论上,而中国耳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将全身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中法两国耳穴的定位存在差异,但是为了耳穴的学术发展及规范化,耳穴各界的共同努力与交流必对将来耳穴国标的建立与推广有利。浮针疗法的好帮手---再灌注手法符仲华(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5)[摘要]再灌注手法是我们新近发现和运用的手法,在浮针疗法操作过程中常用,该手法可以由医生运用,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由病人实施,对于加快效果,治疗疑难杂症等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本文叙述了再灌注手法的命名原因、发现过程、分类、常用的再灌

4、注方法,也谈了其重要性、注意事项,分析了再灌注是175否可以引起软组织损伤等问题。[关键词]浮针疗法;再灌注手法[1]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传统皮部理论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发扬。它用一次性浮针在激痛点(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MTrP)周围的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较长时间留针,以减除病痛。[2,3]浮针疗法的杰出表现主要体现在疼痛治疗上,对多种局限性疼痛有较好[4,5][6,7,8]的疗效,尤其在多种软组织伤痛的治疗中表现较为突出,但浮针疗法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上已渐趋成熟。在浮针疗法的

5、发明阶段,皮下针刺、针向病痛、留置时间长等是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在皮肤针、头皮针、腕踝针等针刺方法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浮针疗法只是把这些特征聚拢凸显了出来。在早期阶段,随着临床的不断试验,扫散手法油然而生,成为更为显著的特征,因为无论是中医方法还是西医方法,都没有在皮下层扫散的手法。经过这些年的淬炼和思考,浮针疗法又有了一个特征:再灌注手法。通过近段时间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再灌注手法已经浮针疗法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1什么是再灌注手法医生左手或者其他身体部位促使病人有节律地活动相关关节和肌肉,或者病人自己有意识地反复活动与病痛有关的相关关节和肌肉,这

6、些活动在浮针疗法操作过程中经常被使用,有利于缺血组织的血流再灌注,因此,称为再灌注手法。本概念中所说的肌肉,不仅仅指骨骼肌,也可以是平滑肌。为什么叫再灌注手法呢?其实,再灌注手法已经在针灸界运用了很多年。在传统针灸里,再灌注手法被称为:运动灸,又叫做运动按灸法,是现代针灸工作者在雷火针、太乙针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隔布实按灸法。与传统的雷火针等灸法相比,本法在按灸过程中溶入了旋转揉按等手法,通过在穴位或者病痛点的运动,使艾火更加具有[9,10]渗透力,故灸感反应迅速,疗效较常规方法提高。[11]在董氏奇穴中,有一种针法叫“动气针法”,也叫引气走经

7、针法。在《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著,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有如下描述:“具体操作如下:(一)先决定针刺穴道;(二)进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时,即为176得气现象。然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三)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稍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四)如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治胸闷胸痛,针内关,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刻舒畅。”可见,董氏奇穴之动气针法也非常强调一边针

8、刺操作一边活动病痛局部。[12,13]。临床医生更多地把这种方法叫做运动针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输入“运动针法”的关键词,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