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507086
大小:5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24
《法学大师们的脚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法学大师们的脚步——中国法学精英的百年命运邱春艳策划人语 这是一群早在青年时代便已蜚声海内外的法学精英,他们影响着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他们的遭遇折射出中国法学百年来的兴衰起伏,他们——就是这部法学巨著的主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的编著者。 走向法治的中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名字:张友渔、潘念之、王铁崖、李浩培、韩德培、江平、关怀、高铭暄、沈宗灵、吴家麟、王名扬。 一本书一群人 翻开相隔二十多年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法学卷编委会名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无法让人忽视的名字: 张友渔,《法学》卷(第一版)编委会主任,原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2、 潘念之,《法学》卷(第一版)编委会副主任兼宪法分支主编,中国法学会顾问,原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 王铁崖,《法学》卷(第一版)编委兼国际法分支主编,国际法研究院院士,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 李浩培,《法学》卷(第一版)编委兼国际私法分支主编,原外交部法律顾问兼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专门委员,前南斯拉夫问题特设国际刑事法庭法官; …… 韩德培,《法学》卷(第一版)编委,《法学》卷(修订版)顾问兼国际私法分支主编,原武汉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 江平,《法学》卷(第一版)编委,《法学》卷(修订版)主编兼民法、商法分支主编,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关怀,《法学
3、》卷(第一版)编委兼经济法、劳动法分支主编,《法学》卷(修订版)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分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 高铭暄,《法学》卷(第一版)编委,《法学》卷(修订版)副主编兼刑法分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沈宗灵,《法学》卷(第一版)编委,《法学》卷(修订版)副主编兼法理学、外国法与比较法、外国法律思想史分支主编,北京大学法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总干事; 吴家麟,《法学》卷(第一版)编委兼宪法分支副主编,《法学》卷(修订版)编委兼宪法分支主编,原宁夏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理事; 王
4、名扬,《法学》卷(第一版)特约编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再次追忆这些法学精英,才发现岁月并没有抹去他们的闪亮,尽管他们的命运跌宕起伏,尽管他们步履维艰,然而他们却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人们朝着法治社会前进。他们的命运已经紧紧地和“法”的命运联结在了一起,和整个时代的命运联结在了一起。 1901-1949 生于忧患在混乱时代闪光 1901-1949,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民众来说,这是个不幸的社会。然而对于中国的法学界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因为许多后来成为中国法学的脊梁的人物都生于这个时期。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
5、里,他们一步一步地追寻着自己的法学理想。 韩德培教授1911年2月出生于江苏如皋县,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出国研究生(庚款是上世纪初“庚子事变”后,各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巨额赔款,后因美、英等国的所谓“退还”而形成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的留学活动及相应的留学群体),先后求学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当时是世界上声望最高的法学院,韩德培当时以特别研究生的身份,在那里做了3年的研究。他能用法文、英文、德文3种外语看书学习研究。对于这3年,韩德培教授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在那3年里,我读的书非常之多,不但读国
6、际私法方面的书,还读国际公法、法律学。哈佛大学的书在全世界所有的法学院里边是最好、最丰富的,什么书都有。所以这个3年对我一生可以说是收获最大的3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韩德培的眼界和学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正是在那时,他定下了自己的理想:将来也要写出一部有世界影响的法学巨著! 在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韩德培和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张培刚、世界史学家吴于宽一起被戏称为“哈佛三剑客”。 1945年,他受著名国际法学家,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周鲠生教授的邀请到武汉大学任教,成为武大法律系最年轻的教授。1947年,年仅36岁的他出任法律系系主任。 曾经在武汉大学法律系读书,现在
7、是武汉大学法学教授的梁西说:“现在的韩先生是我们武大最年长的教授,当时的韩先生是我们武大最年轻、最漂亮的教授。他穿着整洁的西装,步伐稳健,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和我们原来的一些老先生穿着长袍比较起来,我就感觉到韩先生是一种新派的风格。” 在韩德培担任系主任期间,武大法律系名师云集,成为抗战后全国最著名的法学研究中心之一。但此时刚从抗战中走出来的中国,内战却不断升级,物价飞涨、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这与韩德培理想中的民主法治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从1947年起,他陆续发表了多篇文章,表达他对建立法治社会的希望和建议。 高铭暄先生是惟一自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