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503794
大小:4.35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11
《关注中压交联电缆寿命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注中压交联电缆寿命的问题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电缆研究所1.为什么要关注中压交联电缆的寿命2.目前中压交联电缆的质量问题目前质量状况■从工商、技术监督部门和用户等随机抽样检测结果看,质量状况令人担忧不合格的项目有:导体电阻不合格导体和屏蔽层电阻率不合格,甚至用非交联型材料绝缘厚度不合格屏蔽铜带厚度不合格隔离套(内护套)厚度不合格,有些甚至有破损,没有起到隔离作用(防止电化学反应)钢带厚度偏薄护套失重不合格绝缘进行物理性能不合格,甚至有些产品热延伸都不合格局部放电性能不合格等等。■有准备的样品合格率也不高(某电网公司连续四年入围供应商工厂抽样检测结果)纵
2、坐标为合格率横坐标括号内为电缆的根数■使用一年后绝缘内部树枝成长状况3.产生这些质量问题的原因■低价恶性竞争,导致产品质量越做越差;■生产企业比较分散,生产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原材料生产企业众多,规模性企业太少,不利于质量控制;■电缆生产企业缺乏原材料进厂控制意识;■缺乏各类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线检测手段不其全;■产品质量意识淡薄。4.加强控制产品质量意识,提高电缆使用寿命☆严格按国家标准要求进行组织生产☆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采用抗水树绝缘材料生产抗水树电缆㈠为什么要开发抗水树电力电缆?背景:⑴研究表明35kV及以下中压XLPE绝缘电力电缆
3、由于外界因素如外力、水分侵入形成水树等导致运行击穿故障数量约站电力电缆运行故障的90%以上。⑵自上世纪中叶,国内外高分子聚合物领域专家、学者就开始研制抗水树XLPE电力电缆绝缘材料,旨在提高XLPE绝缘电力电缆的老化击穿性能,减少电缆本体运行故障率,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㈡XLPE电缆绝缘中水树产生的机理XLPE绝缘电力电缆本体在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微观制造质量缺陷,如微孔、杂质及电力电缆在运输、敷设、安装和运行过程中诸如主绝缘和外护套机械应力损伤、终端和中间接头安装质量现场施工环境条件和员工技术素质控制等不利因素,随着水分缓慢浸入(吸附、扩散和迁移),XLPE
4、电缆介质在电场、水分和杂质等绝缘缺陷的协同作用下,逐步产生树枝早期劣化。当树枝状劣化贯穿介质或转换成电树枝,将导致电力电缆线路的电缆本体发生击穿。㈢中压交联电缆抗水树试验方法①DL/T1070-2007《中压交联电缆抗水树性能鉴定试验方法和要求》②ICEAS-94-649-2004《额定电压5kV~46kV铜丝屏蔽电缆》③AEICCS8-2000《额定电压5kV~46kV挤包绝缘屏蔽型电力电缆技术规范》㈣目前国内开展抗水树电缆的进展状况仅仅是少数企业开展了样品的研制工作,也进行了部分抗水树的鉴定试验。但用户还没有批量使用。㈤推广抗水树电缆的所面临的困难价格较高,在
5、当今低价中标的思维下,很难推广;试验周期长:按标准规定要对导体屏蔽与绝缘的组合、绝缘与绝缘屏蔽的组合分别进行鉴定试验,前者要360天,后者要120天。如果生产设备不变,更换原材料还要进行180天的制造工艺的鉴定试验。鉴定试验周期长不适应快速鉴别真伪抗水树电缆,给不法经销者有机可乘,真正的抗水树电缆很难打开市场。■采用防水结构生产防水电缆如果不用抗水树绝缘材料,为了减小产生水树的几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不让水分侵入电缆内部,一般采用防水结构的电缆。防水层一般有金属防水层如铅包、皱纹铝包和皱纹钢管等,但成本高,在陆地上一般不使用,经常作为海底电缆的护层。目前大多采用综合防
6、水层,在GB/T12706-2002标准中也提到的挡潮层聚乙烯护套,或铝塑复合综合护层,都具有防水功能。综合防水护层电力电缆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防水性能好,产品质量利于控制和监督。综合护层电缆结构图■采用阻水结构生产阻水电缆防水电缆与阻水电缆的区别防水电缆是阻止水进入电缆结构的内部,是在电缆的护层上采用具有防水功能的结构和材料。阻水电缆是考核允许水进入到电缆的内部,但在规定的条件下不允许渗透到规定的长度。阻水电缆分为导体阻水和缆芯阻水。阻水电缆结构导体阻水结构:一般是在绞合导体单丝之间在单丝绞合过程中加入阻水粉或阻水纱。当导体进水时,阻水粉或纱遇水膨胀,阻止水渗透
7、。当然实心导体阻水性能最好。缆芯阻水结构:单芯电缆比较方便,在铜屏蔽外绕包一层或多层阻水带,然后挤外护套,当外护套损伤进水后,阻水带遇水膨胀,由于阻水带内外表面都是圆柱体,当阻水带膨胀后,很快形成阻水段,阻止了水的进一步渗透。对于三芯电缆,要做到缆芯整体阻水相当困难,因为三芯的缆芯中间隙较大,而且不规则,即使用阻水带全部填满,阻水效果也不好,建议每个线芯按单芯阻水结构生产,然后再成缆。阻水试验方法谢谢大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