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武地区长81砂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武地区长81砂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

ID:37486711

大小:306.3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武地区长81砂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_第1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武地区长81砂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_第2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武地区长81砂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_第3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武地区长81砂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_第4页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武地区长81砂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兔兔www.xuetutu.com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30卷第5期JournalofOilandGasTechnology(J.jPI)Oct.2008Vo1.30No.5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武地区长81砂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朱振道,陈绵琨(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武地区三叠系构造为一北西倾单斜,内部发育多个规模大小不等的低幅鼻状隆起,为岩性油气藏提供了良好构造背景。由于三叠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低,生烃能力小,长8砂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主体成为外部油气运移至研究区的主要通道,油气成藏受构造和

2、沉积微相双重控制,具备形成低幅构造一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区块中北部鼻状隆起带为寻找构造一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区。[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武地区;成藏条件;勘探方向[中图分类号-1TEl22.1;TEl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752(2008)05—0052—04长武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陕北斜坡与渭北隆起的交界处[1](图1),自上世纪7O年代在长8砂组发现油气显示以来,一直未取得较大的勘探突破。前期按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思路,以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河道砂体作为钻探目标,先后钻探井1O余口,虽然大多数井见到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但未达到工业油流标准。其主要原因

3、在于对三叠系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程度较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进程。笔者旨在以该地区主要勘探目的层之一的长8砂组为例,来分析该区块油气成藏的条件,探讨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方向。1地质特征一般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稳定,区内构造不发育,三叠系总体构造面貌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地层倾角仅1~2。的单斜[1],但盆地周缘构造活动强烈[2]。近期运用地震、钻井资料进行重新编图发现,区内发育3个低幅度鼻状隆起构造,隆起的展布方向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走向均为NW向图1长8砂组顶面构造图(图1)。这与盆地西南部印支一燕山期处于NEtSW挤压应力场密不可分咖。区块南部渭北隆起,特别是盆地西缘冲断带燕山期强烈的

4、逆冲推覆对区内的挤压作用t],是区内地层褶皱变形,形成NW向低幅鼻状构造的主要原因。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自下而上划分为1O个油组引,长武地区仅发育长1O至长3共8个油[收稿日期]2008一o5—12[作者简介]朱振道(1974一),男,1997年大学毕业,工程师,现从事油气勘探研究和生产工作。学兔兔www.xuetutu.com第3O卷第5期朱振道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武地区长8砂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组,长2和长1油组普遍缺失,其中长8油组的上部长8砂组和长7油组为该地区的主要勘探目的层。笔者研究的重点层位长8砂组为灰色中一厚层细砂岩与(深)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物源来自西南

5、部,属浅湖一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根据长8砂组的岩性组合、电测曲线形态、岩心沉积构造等特点,结合研究和生产的实际需要,这次研究将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河道主体、侧翼L8及间湾3种沉积微相。其中河道主体砂地比大于0.6,为大套厚层一块状细砂岩夹中一薄层泥岩,单砂层厚度一般大于5m。河道侧翼砂地比在0.6~0.35之间,为中厚层细砂岩、泥质细砂岩与泥岩互层,单砂层厚度l~5m。河道问湾砂地比小于0.35,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夹泥质细砂岩、粉砂岩,砂岩厚度小于lm。区内长8砂组发育4支水下分流河道,呈枝状向北东伸人研究区外的浅湖内(图2)。2成藏条件2.1生、储、盖条件长8砂组储集岩发育

6、,河道砂体砂岩累计厚度在10~25m之间,物性以低孑L低渗储层为主Lg],孔隙度一般在10左右,渗透率小于10×10p.m。上覆长7油组区域稳定的半深湖相泥(页)岩引,河道间湾或浅湖亚相泥岩也可作为局部盖层与河道砂体叠置形成砂泥岩互层,储盖配置良好,具备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尽管区内延长组长4十5、长6、长7、长9油组半深湖一深湖相暗色泥岩都很发育,特别是长7油组,有机质类型为I~Ⅱ型,有机碳含量最高可达3.71,但与邻近生烃洼陷的西峰油田相比[1,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镜质体反射率R。普遍在0.5~0.7之间,泫区的生烃能力较小,以外来油气源为主。区内多口井见良好的油气显示,说明区

7、内曾经有过大规模油气运移,邻区东北部生烃洼陷的油气可以进入研究区。根据段毅等研究成果[】,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为早白垩世末,与区内鼻状隆起构造形成时间匹配。2.2油气运移方向近年来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以寻找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主体为主,虽然在河道主体内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未能取得较大的突破,但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该地区的油气运移规律已粗显轮廓。从长8砂组砂地比来看,三角洲前缘砂地比为0.6以上的河道主体或其延伸方向上(图2),油气显示级别普遍较高,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