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设施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设施

ID:37469482

大小:211.10 KB

页数:73页

时间:2019-05-11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设施_第1页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设施_第2页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设施_第3页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设施_第4页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设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设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農田水利】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以發展農業。如整修河渠堤壩,以利農田排灌,預防抵抗災荒的措施。《呂氏春秋》:「掘地財,取水利。」古代各種自然災害中,以水旱兩災最為頻繁,且災情嚴重,因而屢見有人強調興修水利,並看作是防災抗災、富國裕民的首要條件。如清初陸隴其曾說:「欲民主富,在於墾田;欲田之墾,在興水利。」歷史上官府督促勞動人民修建。農田水利工程。中國古代的農田水利設施多不勝數,其中包括鄭國渠、芍陂、都江堰、大運河等一批巨大工程,對於防止旱澇災害、發展農業生產以及航運等事業,均發揮了重大作用。【邗溝】中國古代運

2、河名。亦名「韓江」、「邗江」、「邗溟溝」、「渠水」、「中瀆水」。春秋時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而開鑿。《左傳。哀公九年》(前486):「吳城邗,溝通江淮」(一作「吳城邗溝,通江淮」)。故道自今江蘇省揚州市南引江水北過高郵縣西,折東北入射陽湖,又西北至淮安縣北入淮。東漢建安初廣陵太守陳登主持改鑿新道,自今高郵縣直北徑達淮安,大致即今裏運河一線。但魏、晉時淮安迤南一段仍須繞道射陽湖,不能直達。隋大業元年(605)發淮南丁夫十余萬重開邗溝,略循建安故道。此後江淮間運道即自揚州直達淮安,不再東向繞道。唐改稱「漕河」、「官河」或「合

3、瀆渠」。後世對邗溝不斷維修,至今仍是江淮間重要水道。【靈渠】亦稱「湘桂運河」、「興安運河」。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位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為統一嶺南,令史祿興修,以運輸軍糧。渠長三十三公里,溝通湘、漓二水,聯系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促進了嶺南經濟文化的發展。秦、漢以後,中原地區與嶺南交通多取道於此。唐以後稱此名,一作「澪渠」,一作「秦鑿渠」。分南北兩渠,南渠注灕江,占水量十分之三,北渠匯湘江,占水量十分之七,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說。歷代屢有疏浚改建。唐代築鬥門十八座,宋代為三十六座

4、,清代為三十二座,順次啟閉,增高水位,使船隻能越過高地,既便舟楫,又利灌溉。靈渠的鬥門為船閘的先導,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由於近代公路、鐵路的修築,該渠航道的作用逐漸消失,主要用以灌溉。【鴻溝】中國古代運河名。約戰國中期魏惠王十年(前360)開通。故道囪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東流經今中牟北,又東經開封北,折而南經通許東、太康西,至淮陽東南入潁水。聯接濟、濮、汴、睢、潁、渦、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黃淮平原上的航運網,對魏國政治、軍事、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促進了黃、淮流域經濟、文化的交流。楚、漢相爭時曾劃鴻溝為

5、界,故今稱界限分明為「劃若鴻溝」。漢以後改稱狼湯渠,而其聯繫黃、淮兩河的水運作用已漸為汴渠取代。【鄭國渠】先秦至漢魏涇水流域的主要灌溉管道。秦王贏政元年(前246)採納韓國鄭國建議開鑿而成。自中山西瓠口(今陝西省涇陽縣)引涇水東流,至今三原北會合濁水,利用濁水及石川河水道,再引流東經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渠長三百多里。「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灌溉面積約等於今二百八十萬畝),畝收一種(六斛四斗)。由此關中糧產大增,秦國經濟實力增強。漢、魏時為涇水流域主要灌溉系統。唐鄭、白二渠趨於混合,主要發展白渠。鄭國渠逐漸堙

6、廢。【都江堰】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於四川灌縣西北岷江中游。三國蜀漢屬都安縣(明改灌縣)境,故蜀稱都安堰,宋以後稱都江堰。戰國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完成了排、灌水利工程。後代累有擴建。主要設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籠裝卵石,堆砌成魚嘴狀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剛堤,使岷江在此分為外江及內江兩股。外江下游辟有許多灌溉管道,兼具排洪之用;內江在灌縣城西南鑿玉壘山成寶瓶口,由此向下辟為走馬河、蒲陽河及柏條河等,穿入成都平原,以灌溉、通航。還建有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飛沙堰等工程,使進入內江過多的洪水漫入外江,

7、以確保內江灌溉區的安全。相傳李冰曾制定「深淘灘,低作堰」的歲修原則。工程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見《華陽國志》)。都江堰以下內、外兩江灌溉總面積曾達三百余萬畝。【漳水十二渠】又稱「西門渠」。中國古代防洪和灌溉工程。《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相傳系戰國初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21)魏國鄴令西門豹率民興建於鄴地,即在今河北磁縣和臨漳縣一帶。共有十二個堰,十二個口,十二條渠,渠口都有閘門控制。民引水灌溉肥田。東漢元初二年(115)曾加修治。後代有所改建。唐安史之亂後逐漸廢棄。

8、【成國渠】中國古代關中地區的人工灌溉管道。漢武帝時開鑿。自今陝西眉縣東北的渭水北岸,引渭水東流經今扶風南、武功、興平、鹹陽之北,至灞、渭會合處東注入渭水。三國青龍元年(233)魏國衛臻征蜀時,徵集民工整修擴建,自陳倉(治今陝西省寶雞市東)引沂水東流,和漢代成國渠相接,從而將成國渠向東延伸一百多里。又自今興平開渠東行,至涇、渭交匯處以西注入渭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