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61617
大小:629.10 KB
页数:238页
时间:2019-05-12
《讲座6-典型事故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危险化学品安全讲座6典型事故案例主讲人:吴高兴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事故既是一面镜子,更是一把尺子。事过境迁,回顾反思,亡羊补牢,当是上策!2还原其真貌接近其真因悲哀其不幸怒斥其不争汲取其教训3事故,是我们不愿发生也不愿接受的既成事实。事故,留下了一幕幕惊心动魄、令人难忘的恐怖场景。事故,付出了以鲜血、伤残、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高昂代价。事故教训:宝贵财富,不遗忘,要汲取4案例1:上海浦钢制氧装置施工现场“挡板”泄漏氩气缺氧窒息3人死亡2007年3月21日施工单位(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公司设备安装分公司)在地处上海市宝山
2、区罗泾的宝钢集团浦钢制氧装置设备安装工地,从事空分塔底部的不锈钢“管内充氩保护”配管(Φ800、Φ250、Φ200等)焊接期间,缺氧导致3名工人先后窒息,经抢救无效死亡。5一、据事故初步分析:1、《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缺陷。空分塔配管采用“氩气保护”焊接,对可能构成缺氧作业环境的危险辨识不足,安全对策措施缺失。主要表现在:①未申办《设备内作业安全许可证》;②未指派现场旁站监护应急人员;③工人随身携带的测氧仪,未起到报警作用。62、“挡板”替代“盲板”,属不可取、不可靠的隔绝方法。管道固定口,采用“插入2mm厚铁质
3、挡板,环绕涤纶薄膜密封带”,是管内氩气通过“挡板环向缝隙”漏入设备内造成缺氧窒息的事故致因。二、事故发生后,采用向设备内直接充灌纯氧的应急救援方法,应当慎重,当心次生事故!7案例2:上海丙烯酸储罐爆炸2006年11月13日10月31日,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丙烯酸装置停车检修,T4204B丙烯酸储罐温度自11月3日起从25℃渐升至75℃,于11月13日3:50发生爆炸,罐顶15块碎片炸飞,罐壁内凹。8一、基本情况:该罐容积500m3,常压。爆炸前,留有4.7%液位,折合20t丙烯酸。丙烯酸闪点为54℃,易自聚,
4、聚合热为16kcal/mol,添加阻聚剂(对羟基苯甲醚)。9二、事故原因简要分析:1、阻聚剂逐渐消耗的危险认识不足。当其为200ppm、温度为50℃时,每天丙烯酸的二聚体增加0.25%,阻聚剂将随之缓慢减少。阻聚剂消耗,提升了丙烯酸自聚放热导致最终爆炸条件。102、停供储罐冷却水的后果估计不够。丙烯酸生产装置停产检修,公用工程供应该罐的冷却水也被停用,致使该罐不能有效撤热。停供冷却水,削弱了丙烯酸储存的工艺控制手段。113、对待温度升高、超标报警的工艺异常处置,完全处于失控是该罐爆炸的主要致因。工艺控制指标20
5、±5℃,报警设定值上、下限为30℃、18℃。有章不循,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随之任之。12三、事故教训:1、《停产方案》制定,存在明显缺陷。2、企业疏于管理,负有主体责任。3、掌握危险物质(自聚、自燃、控温、自分解等)的风险辨识、监控对策。13案例3:新疆独山子爆炸13人死亡2006年10月28日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在承包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在建的10万m3原油储罐内浮顶隔舱刷漆防腐作业时,发生爆炸,造成13人死亡、6人轻伤。14事故原因:施工单位违规私自更换防锈漆稀料,在没有采取任何强制通风措施的情况下组织施
6、工,使储罐舱内的有机溶剂挥发、积累并达到爆炸极限,导致爆炸事故。15案例4:天津化工企业爆炸10人死亡2006年8月7日14︰57,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鑫达工业园内的天津市宜坤精细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硝化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导致10人死亡(其中1名重伤,12天后死亡)、3人重伤。16该公司是2000年6月成立的民营股份制企业,总投资970万元,2003年7月起试生产,主要生产二甲苯麝香、葵子麝香和酮麝香等。事故直接原因:5号硝化反应釜在滴加浓硫酸过程中速度控制不当,釜内局部化学反应热量迅速积聚,未及时冷却,引
7、发爆炸。5号反应釜爆炸的冲击力及爆炸碎片引起4、6、3号反应釜相继爆炸,造成人员伤亡。17事故的主要原因:一、劳动组织不合理企业在定岗、定员、定责上存在严重缺陷。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要求,硝化车间加料控制岗位应有3名专职操作人员,但企业安排了2人,其中1人为带班长,同时负责兑酸等其他工作。事故发生前共投用7台反应釜,只有1人操作,无法适应该岗位严格控制反应温度的需要。18二、隐患整改不重视企业对隐患极不重视,整改不力。这次事故发生前,曾发生过多次反应超温导致紧急排料的险兆,同时为硝化反应釜供给冷冻水的系统也存在能力
8、不足等问题。对这些隐患,企业法人和主要安全生产负责人均有所了解,但没有引起重视,也未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改。19三、员工培训不落实该企业名义上有培训实习制度。实际上并未按照有关要求对员工进行严格的技能培训和考核。事故遇难的该企业员工均为外地农民工,上岗最短的仅8个月,企业提供不出这些人完整的培训考核资料;事故调查时还发现,企业操作人员对硝化反应温度控制不当而可能引发爆炸的危险性不够重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