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56436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赛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冯云凤一、深入理解教材《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可以作灭火剂,可以制造化肥。二、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进行多维目标的培养,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
2、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掌握知识,熟练应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
3、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三、灵活选择教法和学法为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学生讨论—引导归纳—应用于实际”的模式,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多次启发,步步为营,最终在不断探讨的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教学方法有: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以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讨论归纳,得出结论。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
4、发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师生讨论,也可以是生生讨论。3.讲解法。在初中阶段,许多化学知识完全靠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还是有困难的,所以还需要教师去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指导。强调学生学会听、思、说、做、观、议。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四、充分准备教具、学具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课堂教学需要,我安排学生准备了:大理石、稀盐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
5、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璃片、气球、、蜡烛等。为了这节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五、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一)故事导入(播放视频)在意大利有一个“死狗洞”,狗一过去就会死亡,人走过去却安然无恙。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迷信的人说:“洞里住了个专杀狗的妖怪”。有一天,一位科学家来到这个洞,想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妖怪。他在洞里到处找,始终不见妖怪出来。只见岩洞的顶上倒悬着许多钟乳石,一敲就会响,地下丛生着石笋,湿湿的泥土里冒着气泡。科学家恍然大悟。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导入,并设置悬念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求知欲,达到
6、让学生主动探究、认真学习的效果。(二)实验求证实验桌上正立着一瓶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并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补充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绝大部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随处可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教师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
7、站着难受?【实验一】教师演示实验一:点燃“阶梯形”铁皮架上的两支小蜡烛,将铁皮架放入烧杯中,从烧杯的一侧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完整描述现象,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问题: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像水一样向下倾倒?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自下而上熄灭?通过实验及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讨论总结,使学生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也不支持燃烧。【实验二】请学生参照书上114页图6-13,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及现象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
8、水。教师通过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外压强变化,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过渡:由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碳酸饮料。该实验中是否涉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三】请学生参照课本上114页图6-14,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比较哪一组同学做的最好,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知识总结的全面性。因教室条件限制,教师将课本最后“烘干小花”改为“取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