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55053
大小:6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24
《纪念一座沉寂的洪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纪念一座沉寂的洪钟——袁可嘉诗歌创作与理论研讨会综述2010年01月12日 作者:龙扬志 阅读:167 袁可嘉先生是著名的“九叶派”诗人,卓有成就的诗歌理论家和翻译家,也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研究的重要学者。袁可嘉晚年跟随女儿移居美国,2008年11月8日病逝于纽约。2009年10月31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思敬教授主持,屠岸、张炯、谢冕、孙玉石、杨匡汉、叶廷
2、芳、江枫、林莽、刘福春、刘士杰、王光明、李怡、段美乔、赵凌河、张桃洲、孙晓娅、童蔚、张立群、张松建、廖四平、北塔、阿毛、王芳、王士强等四十多位学者到会,围绕袁可嘉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研究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讨。袁可嘉夫人程其芸和女儿袁晓敏特意从美国回来,专程参加了这一会议。一 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在开幕致辞中说,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已经联合举办过关于林庚、李瑛、牛汉、穆旦、绿原、郑敏、王辛笛、唐湜、邵燕祥、叶维廉、洛夫等著名诗人的研讨会,召
3、开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既是诗歌中心按原计划进行的一部分,也是对离去不久的袁可嘉先生的追思和怀念。袁可嘉不仅是格高品清、胸怀宽广的诗人,还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的翻译家和教育家。在学术研究方面,他致力于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发表评论,编选译品,为现当代诗歌研究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对“九叶诗派”的形成和中外诗歌艺术交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袁可嘉始终关注新诗发展路径和方向,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新诗现代化的论文,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者、诗论家和诗人,他在新诗的现代性探索领域中,完善了二十世纪
4、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体系,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确立了新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新诗现代主义创作尝试了新的方向和发展可能。张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接下来致辞说,我们举行关于袁可嘉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研讨会,既是为了缅怀这位前辈,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他的著作,使研究走向深入。张炯还简要回顾了袁可嘉的人生经历,他认为袁可嘉是“九叶诗派”中最有理论修养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研究现代派的权威学者之一,其诗歌创作和研究成就为文坛所公认。 作为诗人,袁可嘉的作品数量不高,但正如赵敏俐教授说的“少而精
5、致”,体现出“学者诗人”的特点。从1941年7月开始发表第一首诗开始,1946年至1948年成为他一生中诗歌创作的高峰,他的诗作主要发表于《文艺复兴》、《文学杂志》、《新路周刊》、《中国新诗》等刊物。相比于诗歌理论文章,他的诗歌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认为袁可嘉的诗歌成就被其理论的光辉所遮蔽,他的诗歌创作立意高远、意境空阔、诗味精美,而他的十四行诗和其他诗体作品,对于音乐性和形式美方面的讲究仍然可以为今天的新诗写作提供有效的参照。屠岸(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发言中说,袁可嘉对于诗歌形式
6、方面的实践具有理论自觉性,他对诗歌音乐性的探索值得我们关注,他的诗歌在诗节、诗行、节奏、韵律等方面非常讲究,从外在节奏到内在韵律,意图明确。屠岸饶有兴趣地用普通话和浙江方言分别进行朗诵,阐释诗歌的格律特征。他还指出,袁可嘉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精神和现代主义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比如《上海》、《南京》等这样一些作品,因此我们要将作品和他的理论联系起来,全面认识诗人对于中国新诗的意义。 在1948年前后,《泥土》、《新诗潮》等刊物发表过对沈从文、袁可嘉、郑敏等诗人的批评,特别是袁可嘉在《新路周刊》发表《诗三首
7、》之后,因《北平》一诗表达对傅作义的赞扬而使他受到激烈抨击。关于这一历史诗案,著名诗人邵燕祥对这组诗重新进行了详尽的政治解读。他说,虽然袁可嘉一介文人,从未投身于政治,更不曾置身于革命队伍,但他是一个原始语义上的爱国者,又因为朴素的人道情怀,渴望和平是不难理解的。袁可嘉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教师、学生甚至整个文化教育界,已因不同政治态度而分化得壁垒分明,在袁可嘉看来,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怀疑和诅咒,透露了可怕的反智倾向。袁可嘉说傅作义是“将军里的将军”,就诗论诗,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比喻,来形容热爱北平文化和
8、文化北平的人,能像傅作义守城一样坚守文化和理性;而从历史角度来看,傅作义自30年代以来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也当得起这句颂词。因此,假如不做艺术的考量,袁可嘉作为一位醉心于学术且偏于知性的现代诗人,在这里表现的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与文化良知,并且见微知著,实际对于后来发生的与反智、愚昧和迷信互为因果的浩劫发出了超前的预警。 刘士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同样对这首诗进行了细读,他认为这首诗采用拟人化手法,把北平写成一个倾诉的对象,写出了诗人对曾经高扬科学民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