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48176
大小:4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五上18、颐 和 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8、颐和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3、品味作者的语言,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2、让学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2、了解颐和园景物的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学准备:课件第二教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看老师写题目,注意“颐”字的写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颐的左边不是臣。2、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美大)都游览了哪几个地方?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二、学习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本课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文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出游览顺序:找出这四句话?(课件出示)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这四句话就像我们的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颐和园。它们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1、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去游览颐和园的第一个景点长廊好吗?a、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长廊这部分的课文。(说说
3、长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b、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读得怎么样?c、指一名学生读,评价。(板书:长美)d、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七百多米、273间)e、这是什么写作方法?(列数字)f、哪些地方体现出长廊的美?(读出几千幅画的多来。注意注意重音应落在几千幅上。几千幅画没有相同的、花的数量多、品种多。红蓝色的油漆的美)g、出示下列句子,看下列句子说明了什么?1、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2、长廊两边栽满了花木,这一种没谢那一种又开。3、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h、齐读本节,读出长廊的长与美。I、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颐和园的长
4、廊在1990年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2、走完长廊,我们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就看到了什么?它们各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然后回答:a、佛香阁:八角宝塔形半山腰三层黄色琉璃瓦(说到佛香阁还有一个小故事:佛香阁在乾隆时期【约1900年】计划建九层,在建到第八层时因为某种原因下令停修,改建佛香阁,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在光绪【约1902年】年间重建,就是现在的八面三层佛香阁。)b、排云殿:一排排(说明多)金碧辉煌(说明豪华)那琉璃瓦光滑、透亮而且是黄的,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那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
5、上俯瞰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c、齐读这部分。3、作者登上万寿山,分别都向哪儿了,看到了什么?a、学生回答:下看颐和园的大概面貌前看昆明湖东看城楼和白塔b、站在山顶上,你认为那部分景色最美?哪些词句更能体现昆明湖的美。(指名读这部分)c、昆明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静的如镜子、绿的如碧玉“滑”更能体现湖水的平静。)d、齐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读出昆明湖的平静与优美来。e、小结:在万寿山上都看到了什么?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境,下面让我们一起到昆明湖去游览一番。f、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说
6、说在昆明湖边都看到了什么?4、学到这儿,咱们都游览了颐和园的那些景色?a、这些景色美不美?我们齐读二、三、四节。b、颐和园除了这些美丽的景色还有许多美景,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细细欣赏这座美丽的皇家园林。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做了一次免费的旅游,按游览顺序写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希望我们有机会去细细的欣赏一下。我们在写游记时也要学着按游览顺序写。四、布置作业:按照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记。板书设计:长700多米273间长廊美几千幅画各种花油漆佛香阁(高)闪闪发光万寿山脚下排云殿(多)金碧辉煌颐和园向下看:概况万寿山向正前看:昆明湖
7、(静镜子绿)向东:城楼白塔堤岸昆明湖十七孔桥附件:2:申报序号:作者姓名曹华电话所属学区魏庙学区手机15212513721工作单位曹庄镇靛池小学单位类型公办稿件标题《颐和园》教学设计学科类别小学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五年级第几册上册单位报送意见单位盖章2018年1月25日备注1、申报序号由教研室统一填写。其它栏目均由作者个人填写,1式3份,与参评作品匹配装订。2、单位类型指小学、初中、高中。3、学科类别指各门具体学科,如中学语文、小学数学等课程。砀山县优秀教学设计参评申报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