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讲评

月到中秋讲评

ID:37446911

大小:7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4

月到中秋讲评_第1页
月到中秋讲评_第2页
月到中秋讲评_第3页
月到中秋讲评_第4页
月到中秋讲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月到中秋讲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月到中秋一.写作提示古人云:”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中秋”点明时间。“到”应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但要注意剪裁。“月”有无象征意义,注意环境气氛的渲染。二.月亮及中秋的象征意义1.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所以可赞美母亲。“一阴一阳是为道”。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出发点,是我国先民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和解释。《礼记》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大明即太阳,代表男性,意味着阳刚,强壮和力量;月亮代表女性,意味着温柔,阴柔,温馨,婉约和缠绵。写作时要将”中秋、月、母亲”很好的结合起来,让读者感受浓浓的亲情。例:(中秋

2、节晚上母亲忙碌的身影)月儿散发光芒,撒下皎洁的月光,那么温柔,如轻纱一般。人们说太阳火热,我说月儿幽美;人们说太阳生机,我说月儿恬静;人们说太阳光芒万丈,我说月儿月色柔和;人们说太阳金光四溢,我说月儿满月生辉;人们说太阳灿若锦绣,我说月儿清辉四射!如果说我的父亲是我心中的太阳,那么我的母亲就是月亮。她是那么的温柔、幽美、恬静、清辉四射!……2.月亮是贞洁,洁净,爱与美的象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光如水,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月是水的结晶,水是月的灵魂,是贞洁纯净的象征,是美的化身。月亮在中国审美的深层结构中,不仅象征高洁人生志趣,还是人类心目中美的灵魂与归化。8“月

3、亮的美是纯净的美,有着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美”“诗人们用‘冰轮’、‘玉盘’等来指称月亮,表明月洁净品格和自己的独特情怀。”月亮的纯净美是诗人人品高洁和独特情怀的象征,月亮就成了诗人人格化的意象。苏轼、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是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典型例子,强调月亮意象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是诗人人格化的结果,体现诗人高洁的人格。“诗人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纷扰相争的现实世界已全然抛到了脑后,将心绪系于纯洁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这是文人士大夫常常追求的‘道’家境界”。3.团圆。月亮

4、、月饼是圆的,被赋予团圆之意。“月亮意象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与离人的感情需求相一致;月亮意象的惟一性、共享性使离人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从而获得感情慰籍;月亮意象是离人期待团聚的寄托与象征。”“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4.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朋友。明月之夜,没有了白天的忙忙碌碌,没有了白天的喧嚣纷扰,这时,在外漂泊的游子,戍守边关的征夫,深闺里的痴情少女、孤单思妇,会觉得格外孤寂。那皎洁的月光,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遐想,勾起他们别离的相思,团圆的期盼。他们会不自觉的把圆圆的明月和自己的处境联系起来,由明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聚散离合,由一轮孤月想到自己

5、处境的凄凉,由明月的千里共照,想到异地的亲人、遥远的故乡。 月亮高悬在天空,月光遍洒人间,分居两地的人能共享月光,因此可以托月亮传达思念之情; 月光皎洁清冷,让人略生寒意,内心也沉静下来,一些最基本的思绪与感情(如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就油然而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宋)李清照)“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5.希望社会清平。月隐寒宫,彩云追月。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

6、万万年。”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宋)辛弃疾)6.月亮象征宇宙永恒,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时晦时阴,时缺时圆,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月亮的东升西落,盈虚循环,亘亘独照便自然成了诗人进行哲学思考的载体。”如张若

7、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李白的《把酒问月》,诗人通过月亮是对宇宙人生的进行哲理性的思考。8“诗人借月亮抒发天问意识,寄托对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思考。”《春江花月夜》中的月亮意象,它不但是诗人对宇宙和生命的哲理思考,而且体现了中国诗学“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找到了文人解脱的方法。“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7.渴望祖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