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经验介绍2

名师成长经验介绍2

ID:37442879

大小:2.99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23

名师成长经验介绍2_第1页
名师成长经验介绍2_第2页
名师成长经验介绍2_第3页
名师成长经验介绍2_第4页
名师成长经验介绍2_第5页
资源描述:

《名师成长经验介绍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充分的准备,科学的掌控,卓越的成果——————记我的一次教研经历一、背景简介:希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更有发展;希望自己在教学近十年的时候及时“充电”;也更希望自己能最快速度地汲取教改所带来的新鲜养分,我报名参加了2007~2008年上城区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并光荣地成为第一届学员。与其说这是一次为期一年的培训、提高活动,到不如更应该称这次活动是我教师生涯中为期时间最长、形式最为多样、内容最为丰富、讨论研学最为激烈、帮助提高显著的教研活动。当然光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积累还远远不能达到上述的要求,好在区数学教研室给了我们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并在最大限度上给了我们理论支持

2、和实践指导。这次教研活动可谓明星云集,阵容庞大:邀请专家传授理论知识;特级教师讲解备课、上课的艺术;曾经中考命题的老师分析试卷命题的技巧和方法;参加活动老师相互的备课、上课、评课及全区的展示;多媒体制作获奖老师和我们的直面交流;教师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这次教研过程中,最让我难忘和受益匪浅的就是同志们之间的相互备课、上课和评课。因为这个过程最长,要求也最严格,对我的整个教学发展帮助也最大。而且我们研究小组还有一套自己的研讨方式呢!二、案例描述:就拿我的整个开课过程来回顾反思吧!第1步:分工合作(潜台词就是活动规则,说实话起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规则)(1)

3、骨干班每个年级为一个团队,开展各自适时的课程;(2)初二年级大组共6位老师,再分成2人一小组(A、B老师一组以距离近为宜,便于备课);(3)先是两人小组的备课,开课老师必须试讲两次,每次听课组员不得少于3人;(4)A老师上课,B老师出课堂小检测习题(抽查上课效果),批改后给出情况反馈。试讲及正式上课的三次抽查结果报大组评课时使用;(5)说课、评课,反思、小结;反思1:整个活动结束后,我终于体会到这个活动规则的科学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其实教师自身的合作学习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每个人有不同的思路,每个人有不同的处理问题方法,每个人所处的教学环境

4、不同,每个人的各种特长也不同.这样的一种方式恰好给了我们互相补充的机会.取人之长,去己之短,事办而功倍!再加上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仅能判断课的成功与否,更能对教学成果起到一个及时反馈、查漏补缺的重要作用.形式虽然有点复杂,但经历过的老师们都体会到了这种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相辅相长的活动模式对自己提高教学艺术的巨大作用.15第2步:研课(课题的确立,上课内容要求与教学进度统一)按当时的课程进度应该上的内容是:§6.3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2)——坐标变换。我的第一个很强烈想法是:这节课的内容也太少了,那么简单的课程内容开公开课也上不出什么新意吧,赶紧在报课题之前换课。与

5、同事们交流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有的赞同,有的反对!反对意见有三:①教学大纲上坐标变换是B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还要会应用;②上下、左右平移后的坐标特点与区分将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是要好好训练和举例的;③平面上看起来是简单平移,但坐标参与其中实际上是“数”与“形”的结合,上这堂课更可以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去。可以给学生以拔高!是啊,怎么可以“临时换将”呢?这是兵家之大忌,课也不能让学生跳着上啊,更何况这节内容是前后变换的核心,承前启后啊!我得上!反思2:如果老师都觉得内容简单没什么好讲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何而来呢?其实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把握学生的知

6、识、能力、思想、情感和学法等实际,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高度,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教师应该把教学的知识点从问题或生活中挖掘出来,有序进行整理,将涉及知识点的概念、方法、法则进行进一步地明确。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对新知进行旁敲侧击,弄清新知的拓展和延伸,领域范围要明白,学生的思维领域到哪一步心中要有底。对学生的学习要进行预设和生成,如果达不到预想效果,怎样诱导学生,启发学生,他们已经到了那一步,怎样引导进入更高层次等问题,都要在阅读教材时进行思考。第3步: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重难点)有了前面同志们的帮助和

7、提醒,我就积极准备资料,开始最初的备课。从前后知识的结构到本节内容的地位所在、从学生的具体分析到教法的斟酌等方面确立了基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坐标变换的效果;探求坐标变换的规律;能够动手操作坐标变换;当我与同组的老师交流我的目标构想时,我们又有了新的设想:①除了对知识的地位作用、学情、三维目标设定以外,还应该有课程本身的“密度”设定。即课堂节奏的预想;②对于学生的能力差异,对习题也要有优化的目标要求;反思3:教学合理运用的时间不仅包括学习新内容所运用的时间,而且还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知等其他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同样的教学时间,教师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