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18745
大小:14.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填空题1、人类关于月球的神话很多,在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3、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44)万千米,直径(3476)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49)4、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7、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间最低温度可降到-183℃8、选择从农历月初开始观察月亮的运动情况,上半月杂牌(日落时)定观察,下半月在(日出时)定时观察9、月球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的变化)10、农历
2、初一看不到月亮,叫(新月);农历初二、三在西部天空露出像娥眉一样的月亮,叫做(娥眉月),农历初七、初八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上弦月),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叫(满月),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农历二十七、八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叫(残月)11、月球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12、从十七世纪以来,人类探索月球经历了如下过程:1609年(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月亮;1957年(苏联
3、)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宇航员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美国宇航员于(1969年7月20日)首次成功登上月球;我国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1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小组同学对我的评价是()(填优、良、一般〈下同〉),老师对我的评价是(),家长对我的评价是()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题后画√,错的画×)1、月亮自转和围绕地球公转的速度都很快(×)2、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行山(√)3、月球上可以长植物(×)4、月相的变化是月球自转形成的(×)5、月亮能够自己发光(×)6、我国第一飞上太空的英雄叫杨利伟(√)
4、7、飞上太空的湖北籍宇航员叫聂海胜(√)8、晚上月亮最亮的时候是农历十五前后(√)9、月亮上有桂花树和玉兔(×)10、月亮表面昼夜温差不大(×)三、选择题(将你认为对的题号填入题后“()”号内)1、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月球是地球的卫星B、月球是地球的行星C、月球能够发光D、月球表面很平坦2、月球表面具有如下特征(C)A、月球上有风雨雷电B、月球上没有岩石C、月球表面引力较小D、月球上有水3、月相的变化规律是(B)A、先大后小B、先小后大再变小C、先亮后暗D、先暗后亮4、月相的成因是(D)A、地球自转B、月球自转C、地球围绕太
5、阳公转D、月球围绕地球公转5、最早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的国籍是(C)A、美国人B、英国人C、苏联人D、中国人6、用肉眼观察月亮可以看到(C)A、月亮像一个盘子B、月亮上有人C、什么都看不到D、可以看到月亮上模糊的环行山7、你认为对的描述是(A)A、月球比地球小B、月球比地球大C、两个一样大D、无法比较四、问答题1、月球上的环行山是怎样形成的?(流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2、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风雨雷电现象吗?(没有,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3、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吗?(没有,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4、同一天晚上,我们
6、看到的月亮始终在天空的同一个位置吗?(不在同一个位置,因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且自西往东,地球自东往西自传,所以月球出现东升西落现象)5、在一个月内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从农历初一到农历月底,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逐渐由西向东移动的——月亮围绕地球自西往东公转)6、月相的周期性变化可能是怎样形成的?(是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自西往东公转而形成的)7、我国古代关于人类登上月球的传说故事是什么?(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8、宇航员登月前要做哪些准备?(带上空气、水、充足的食品;穿上既保暖又防寒的衣服;佩带防辐射的用具;携带科学研究的相关仪器等
7、)五、实验技能题1、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同一天晚上,月球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参考问答题“4”的答案)2、完成课本P18下的表格(略)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不同日期,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有变化吗?(有。上半月,月亮亮的部分由小到大,方向朝向西边,亮度由弱到强;下半月,月亮亮的部分由大到小,方向朝向东边,亮度由强到弱。月亮明亮的部分始终朝向太阳的方向。)4、讨论课本P20上的内容,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中间的空白处(略)5、总结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参考课本P20下的内容和本大题“3”的答案)6、请你收集几首与月球有关的诗或词
8、,对其中对或错的内容进行解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