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17419
大小:467.50 KB
页数:150页
时间:2019-05-23
《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收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收集) 一.台湾问题 (一)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与大陆有着血肉不可分割的联系,无论历史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人伦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两岸人民的亲缘关系等都证明台湾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就 从历史角度分析,有文献记载为证。早在三国、隋朝时,内地与台湾就有了联系,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台湾正式成为中央管辖区。清代前期,欧洲殖民国家荷兰侵占台
2、湾,后被我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后来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清在台湾设府,直属福建行省。近代以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于中法战争结束后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这些都可以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但是后来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台湾与大陆分离了半个世纪,直到1945年10月根据开罗宣言台湾回归祖国,置于中国主权之下。1949年10月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存在,从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的历史事实出发,理所当然地要对台湾省行使主权。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
3、。由于退踞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一再阻挠和外来势力的干涉,造成台湾与大陆分裂的局面。因此,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摆在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三)、台湾问题现状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叶剑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国共对等谈判,为解决台湾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②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③2005年4月底—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揭幕开了两党合作和两岸关系的
4、新篇章。④趋势:“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二 祖国统一大业问题 1.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尊重台湾现状,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赞同,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条件。 2.1988年,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90年代初,李登辉不顾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反对,相继抛出所谓“一中一台”,“两国论”。并发表无耻谰
5、言,宣称祖国大陆和台湾事实上就是两个国家,并要与祖国大陆建立所谓“国与国关系”。此言论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3.2000年,素有“台独”思想的陈水扁上台,变本加厉宣扬“两国论”,严重损害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也遭到国际上的一致反对。 4.为了将所谓的“两国论”合法化,陈水扁又导演了所谓的“全民公投”,妄国将“两国论”合法化,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2004年3月20日,在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的导演下,公投开始。但遭到了绝大多数有良知的台湾人的抵制。所谓的“3·20公投”,遭到
6、可耻的下场。这再次表明台独势力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得人心。“一国两制”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反国家分裂法〉〉的现实历史意义 台湾当局的“两国论”的实质是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两国论”分裂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根本对立的。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再次向全世界人民重申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干涉的决心。同时告诫那些妄图分裂中国、分裂中华民族的人。 2005年5月,台湾地区重要党派中国国民
7、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来到祖国大陆。两人都不约而同的重申了“一个中国”的立场。这说明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台独”是不得人心的。 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手紧紧握到一起。这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握手,是两党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试问在中国近现史上国共两党有过几次重大的合作?指出两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事件,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共合作的认识。(A两次。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
8、召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C认识:“合则两利,分而两伤”。D连战访问意义:连战的访问开启了两岸对话的大门,推动了两岸关系的缓和。期待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三 台湾问题的现状和未来 目前防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有哪些?答:“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破坏干涉。 台湾问题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