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细菌性黑斑病灾变规律与应急控制技术

萝卜细菌性黑斑病灾变规律与应急控制技术

ID:37413511

大小:3.54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5-12

萝卜细菌性黑斑病灾变规律与应急控制技术_第1页
萝卜细菌性黑斑病灾变规律与应急控制技术_第2页
萝卜细菌性黑斑病灾变规律与应急控制技术_第3页
萝卜细菌性黑斑病灾变规律与应急控制技术_第4页
萝卜细菌性黑斑病灾变规律与应急控制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萝卜细菌性黑斑病灾变规律与应急控制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萝卜十字花科黑斑病灾变规律和控制技术研究研究生:杨松指导教师:刘乐承博士赵毓潮高级农艺师Tel:139086116882002年6月,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山蔬菜基地萝卜上突然暴发一种烂叶病。8--9月,在长阳县火烧坪乡调查,此病迅速蔓延,发生面积14km2,其中产量实际损失30%-50%的达3.30km,损失50%以上的1.4km,共0.6k㎡毁茬绝收。该病除危害萝卜外,还可以危害甘蓝和大白菜等。当地群众谈病色变,引起很大恐慌。该病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志刚教授当年两次田间现场察看和室内鉴定为:丁香假单胞菌斑点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maculicola

2、(McCul.)Youngetal.称丁香假单胞菌斑点致病变种(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假单胞菌),其分类地位是:原核生物域,细菌界,变形杆菌门,假单胞菌科。经检索,此种病原菌为害萝卜并引起大面积流行减产减收为国内首次报道。资料显示,萝卜十字花科黑斑病在日本、韩国有所危害;国内云南、福建、北京也有发现。但该病在湖北省是新发现的危险性病害,且传播蔓延快,危害严重,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后果不堪设想。通过5年努力,萝卜细菌性黑斑病菌生物学特性,摸清湖北省萝卜细菌性黑斑病发病流行规律与传播途径,探讨其有效控制技术,解决目前生产上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关键技术及创新点(一)危害症状、产量损失

3、和商品损失1、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萝卜叶片。病斑初起于萝卜叶片背面,为水渍状绿色至淡褐色的小斑,直径很小,最初大量出现在叶背面,每个斑点发生在气孔处,因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角斑。后逐渐变为深绿色、绿褐色、至黑褐色坏死;在叶面初起为与叶背对应的绿色透明斑块,后逐渐变为褐色坏死斑,外围有晕圈,当坏死斑融合后形成大的不整齐的坏死斑,可达1.5~2cm以上。病菌还可为害叶脉,致使植株生长变缓,叶面皱缩,开始外叶发生多,后波及内叶;发病严重时,全株叶片表现为白色灼状斑块,后变为成片的褐色焦枯状,植株枯黄而死亡。根头部初生暗色病斑后变深,渐成黑色,或不规则圆形斑纹。左边:萝卜细菌性黑斑病初起症状

4、右边:萝卜细菌性黑斑病中期症状染病萝卜的后期症状2、产量损失和商品损失产量损失:病害在5级(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积11-20%)时生物产量损失达48.76%,地下部分的萝卜损失率高达53.62%。从发病病能与体积、直径和长度测定的数据关系来看,地上部分叶片破坏后,叶面积减少,地下萝卜不能生长到相应的体积,与正常萝卜相比,体积减少76.21%。商品损失:染病萝卜的商品率是萝卜最重要经济衡量标准。未发生细菌性黑斑病的对照区萝卜商品率75.0%;发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积的5%以下)与3级(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积的6-10%)的商品率在55-60%之间;发病达到5级(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

5、积11-20%)时萝卜的商品率为0。这主要是萝卜细菌性黑斑病破坏了地上部分的叶片,致使地下部分生长不良,其生长的萝卜全部不符合重量要求。(商品率:外观、重量、色泽及外伤无病虫伤等)(二)生物学性状病原:细菌为短杆状,两端圆形,大1.3~3.0µm×0.7~0.9µm,有1~5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平滑有光泽,白色至灰白色,边缘初圆形光滑,质地均匀,后具皱褶。在肉汁胨培养液中呈云雾状,没有菌膜。在KB培养基上产生蓝绿色荧光。在0~32℃均可生长,以24~25℃最适,萝卜细菌性黑斑病菌(2002)致死温度49℃/10分钟。对酸碱度适应范围为pH6.1~8

6、.8,以中性最适。无芽孢。寄主:白菜、萝卜、甘蓝、花椰菜、芜菁、芥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病菌在种子及病残株中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1年以上,随时由此传播。另外也可通过灌溉水或雨水的飞溅而传染。昆虫带菌也能传播病菌。(三)成灾规律研究结果1、发生流行与气候的关系:萝卜细菌性黑斑病发生始期在6月中下旬,此时高山蔬菜区萝卜正处在旺盛生长期。从2002年至2005年田间调查病情发生程度分析,与6月份月平均温度和雨日有密切的关系。6月份月平均温度达到25℃以上、雨日多,萝卜细菌性黑斑病发生就重。2、发生流行与海拔的关系萝卜细菌性黑斑病在不同海拔地点的十字花科蔬菜上均可发病。由于海拔高度不同

7、,在同一时期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田间观察结果,不同的海拔高度发病适宜发病时期有所不同,6月发病主要在海拔800—1400m,7月份至8月份主要集中在1400—1800m的海拔高度范围。3、发生流行与密度的关系在7756株/亩--10587株/亩的4个梯级密度处理试验观察:病株率:不同密度接种处理的病株率差别不大。在接种条件下,病株率初期发病是均匀的。病叶率:在发病初期(3天)低密度低处理轻一些,随着病情的迅速发展,各密度处理病叶率相差不明显。中期(6天时间)病叶率发展速度很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