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

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

ID:37406263

大小:18.08 M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5-12

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_第1页
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_第2页
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_第3页
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_第4页
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_第5页
资源描述:

《稻种资源、起源、演化和染色体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部分稻种资源及染色体组一、稻种资源的种类及遗传多样性目前全球公认的稻属有19个野生种和2个栽培种。禾本科中最重要的属之一。我国原产的野生稻种只有3个。但我国收集和保存的野生稻种资源最多(4665份),其中普通野生稻约4000份。(一)、野生稻种资源我国野生稻的类型: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疣粒野生稻Oryzameyeriana(Zoll.etMerr.exSteud药用野生稻Oryzaofficinalis(Wall.exWatt)普通野生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稻属野生种。1917年在广东发现普通野生稻。喜温、喜湿、喜光的多年生沼泽植

2、物,分布较广。具有雄性不育细胞质、优良外观品质和杂种优势相关联的基因等。1926年在台湾发现疣粒野生稻。旱生但不宜阳光直射的植物。疣粒野生稻高抗细菌性条斑病,对白叶枯病抗性为0级,接近免疫,中抗稻瘟病。O.meyeriana1949年在云南发现药用野生稻(OryzaofficinalisWall)。喜温湿,宜阴凉。高抗褐稻虱,抗白叶枯病O.officinalis我国引进的稻种资源(二)、栽培稻的起源亚洲栽培稻起源的三个学说非洲栽培稻的起源(三)、亚洲栽培稻的演化1、籼粳分化籼粳亚种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殖隔离。籼粳属性的鉴别,是水稻育种研究,特别是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3、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籼稻:是亚洲栽培稻的基本型,适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生长,稃毛较长、较多,酚反应呈黑色,易落粒,谷粒较长。粳稻:是亚洲栽培稻的次生型,耐寒性较强,稃毛较短、较少,酚反应不变色,不易落粒,谷粒较短。DNA标记研究也表明亚洲栽培稻的籼粳分化。籼稻粳稻2、早、中、晚稻的分化主要是对日照长度反应的差异为依据。早稻:感光性极弱,华南及华中的早稻对日照的长短反应不敏感,甚至无反应,温度达到要求,即可孕穗扬花。单季稻(中稻):感光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性强。晚稻:感光性强,华南和华中一带原有的单季稻或连作晚稻对日照长度极为敏感。这一点与华南的普通野生稻类似,因

4、此,晚稻被认为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基本型,而早、中稻则是从基本型的晚稻分化出来的变异类型。中国水稻品种熟期分类全国性熟期播种期抽穗期早熟6月下旬早稻中熟7月上旬晚熟7月中旬早熟7月下旬中稻中熟4月18~22日8月上旬晚熟8月中旬早熟8月下旬至9月中旬晚稻中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晚熟10月中旬以后因此早稻:在我国双季稻地区早季种植,生育期较短,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对温度反应较敏感。中稻:在我国双季稻地区作单季种植,也称单季稻,生育期较长,对光照和温度反应不敏感,基本营养生长性强。晚稻:在我国双季稻地区晚季种植,对光照长度反应敏感,后期耐寒性较强。3、水、陆稻的分

5、化普通野生稻生长在淹水的沼泽地区,因此,水稻是栽培稻的基本型,而陆稻则是适应于缺乏淹水条件下的生态变异类型。全世界大约有1/6的稻田种植陆稻,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非洲和拉丁美洲75%的稻区种植陆稻,产量不高。中国的陆稻约1000万亩,占稻作总面积的2%。4、粘、糯稻的分化籼稻和粳稻的胚乳都有糯性与非糯性之分。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糯稻胚乳只含支链淀粉而不含直链淀粉,或直链淀粉很少(不超过2%)。一般粳稻淀粉含量为12%~20%,而籼稻为14%~30%。综上所述:1)籼、粳稻主要是因栽培地带温度高低不同而分化形成的气候生态型;2)水、陆稻是由于稻田土水

6、分多少不同而形成的土地生态型。3)早、晚稻是因栽培季节的日长不同而形成的季节生态型;4)粘、糯稻是直链淀粉含量的多少的不同而形成的品质分化型。栽培稻系统分类1、野生稻种资源的保存方式主要有三种:原位保存(in-situconservatio或on-sitemaintenance)、异位保存(ex-siteconservation或off-sitemaintenance)和离体保存。(invitromaintenance)。原位保存:在野生稻原始生态环境下,采用一定的设施,人为地就地保存和保护野生稻种资。费用高难度大。异位保存:将野生稻搬到新的地点进行种植保存的方

7、式。离体保存:采集种子和植株部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保存种质。(四)、稻种资源的研究利用2、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研究对稻属种间遗传关系的研究是稻种资源利用的基础。研究表明:在中国稻属中,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疣粒野生稻最远。具有丰富的有利基因,如抗病,虫,旱,涝,冷,优质,不育基因和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等。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褐稻虱和稻瘿蚊等。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杂交转育工作,如1926-1933年,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育成中山1号,表现省肥、抗性好、米质优等特性。1970年10月,李必湖等在海南发现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稻(简称“野败”),

8、1972年育成了籼型细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