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95694
大小:2.16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5-12
《网状结构及中缝核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脑干网状结构及中缝核群李月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网状结构的概念网状结构是指脑干内边界明显的灰质和白质以外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互相混杂分布的部分,其组织学特征是细胞配布分散、大小不一,神经纤维纵横交错穿行其间。1865年:Dieter提出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20世纪中期:网状结构具有明确的细胞构筑、纤维联系与内在的组合。网状结构在进化上属古老结构,保留古老的机能调控作用。在个体发生上,由基板和翼板之间的细胞发育而来。功能概况:过去认为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只与内脏活动有关,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发现网状结构还有许多重要复杂的功能,例如
2、参与睡眠的调节,中枢内上、下行冲动的整合,躯体和内脏功能的调节及和学习记忆等功能有关。(一)脑干网状结构的解剖学特点:1.脑干网状结构向上接背丘脑的板内核群、下丘脑的外侧区及丘脑的未定带;向下与脊髓的Ⅴ~Ⅷ层相关。2.脑干网状结构可区分为正中区、内侧区和外侧区。内侧区—占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内侧2/3和中脑被盖的大部,由大、中等细胞组成,轴突很长,有的上行投射到间脑或前脑。有的向下投射到脊髓。为效应区或整合区。外侧区—占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外侧1/3,由小细胞组成,其轴突多行向内侧区。为感受区或联络区,以接受各种传入冲动为主。正中区(旁正
3、中区)—位于中缝及其邻近区域,又称中缝核群。3.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仍呈节段性分布。细胞树突分布多与脑干长轴垂直,在横切面上伸向各个方向;而轴突则多沿脑干长轴上、下走行,且有许多侧支构成脑干各个节段间的联系。4.依菱脑峡平面分界,其上方内侧区网状结构的神经元主要投向间脑和前脑;下方的内侧区神经元则以向脊髓的下行投射为主。5.网状结构神经元的形态:从树突模式上来看,多为等树突型神经元,其特点是树突从神经元胞体向四周发出,长而分支稀疏。主要分布于内侧区。外侧区多为异树突型神经元,树突短而盘曲在核团的周围。6.网状结构的化学递质:20世纪中期开
4、始,研究脑内化学物质的分布。发现网状结构内许多神经元含有不同的单胺类物质。瑞典学者将含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儿茶酚胺衍生物的神经元命名为A类神经元,基本分布情况如下:——A类神经元:从延髓到端脑的嗅球,可分为16群—A1~7: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A8~16:多巴胺能神经元。A1~3:延髓。其中包括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的一些神经元;A3群仅见于大鼠。A4~7:脑桥。其中蓝斑细胞属A6群。A8~16:中脑及中脑以上。其中A8~10群位于黑质及邻近脑区,都含多巴胺;A16群位于嗅球。——C类神经元:含有肾上腺素,包括C1、C2、C3群,位于
5、延髓孤束核及其周围,外侧网状核及其附近。(二)网状结构的生理学特点:网状结构是神经冲动汇聚和分散的核心场所。以传递非特异性传入信息为主。维持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但也传递慢性内脏痛等特异信息。网状结构有上行激活系统和下行抑制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内含有多种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神经元,互相激活又互相制约,影响和调节中枢神经各方面的机能活动。网状结构的核团1.外侧核群2.内侧核群3.中缝核群4.向小脑投射的核群(一)内侧区的神经核延髓中央核:位置:延髓中央部,延髓和脊髓交接平面至橄榄中下1/3交界处。区分:背侧亚核腹侧亚核2.巨细胞网状核:自延髓上1/
6、3到脑桥中下部。被盖腹内侧,下橄榄核上部的背侧。下接延髓中央核的腹侧网状核,上达三叉神经运动核的下端。3.脑桥尾侧网状核: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以上平面—脑桥中上部。巨细胞网状核向上的延续,且部分重叠。4.脑桥吻侧网状核:脑桥上部被盖内。下部接尾侧网状核,向上延伸至中脑下部。5.中脑楔形核:位于中脑顶盖的腹侧,中脑被盖的背外侧,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脚桥被盖网状核的背侧。于脑桥吻侧网状核接续。上下延伸整个中脑全长。6.楔形下核:位于楔形核的腹侧。(二)外侧区神经核:背侧网状核:即延髓中央核的背侧部。小细胞网状核:延髓和脑桥被盖的背外
7、侧。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内侧,前庭区的腹侧。即脑桥尾侧和嘴侧网状核的外侧。由下橄榄核中、下1/3界平面向上达三叉神经运动核尾端平面。3.臂旁内、外侧核:脑桥上部的背外侧区,小脑上脚的腹内、背外侧。内侧核由前庭上核上端延伸至下丘下端;外侧核从三叉神经运动核上方达中脑尾端。纤维连系:内侧核接受味觉核的纤维传入,发纤维投射到丘脑、下丘脑和杏仁体;外侧核接受孤束核尾侧部的一般内脏感觉传入。神经活性物质:内含丰富的神经活性物质。如脑啡呔、P物质等。脚桥被盖网状核:中脑被盖的腹外侧部,楔形核和楔形下核的腹侧。小脑上脚的外侧,内侧丘系的内侧和背侧,其下方为
8、臂旁核。从脑桥与中脑交界平面延伸到红核尾端平面。纤维连系:接受大脑皮质、苍白球、黑质网状部的传入纤维。此外,还接受内侧丘系、脊丘系、内侧纵束、中央被盖束和背侧被盖束的纤维;发纤维投射黑质致密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