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老虎的识别与防治

地老虎的识别与防治

ID:37390396

大小:638.6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5-11

地老虎的识别与防治_第1页
地老虎的识别与防治_第2页
地老虎的识别与防治_第3页
地老虎的识别与防治_第4页
地老虎的识别与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老虎的识别与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地老虎的识别与防治技术地老虎的识别与防治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新疆棉田发生的主要是黄地老虎(Agrotissegetum),此外还有少数的八字地老虎(Amathesc-nigrum)和警纹地老虎(Agrotisexclamationis)。还有显纹地老虎(Euxoaconspicua)发生。黄地老虎是新疆地老虎优势种。一、    形态识别(黄地老虎)1.成虫:中等大小,体长14-19毫米,翅展35-45毫米。触角雌蛾丝状,雄蛾为双栉形,栉齿长,向端部渐短,端部1/3为丝状

2、。胸部灰褐色,颈板中部有倒“人”字形黑线。前翅灰黄色至灰褐色,颜色的深浅和斑的隐显常有变化;基线,内线均为双线,黑褐色,波浪形,不十分清晰;剑纹小,边缘黑褐色;环纹椭圆形或圆形,黑边,中央有深褐色小点;肾状纹棕褐色,黑边,中线褐色,不明显,波浪形;外线黑褐色,锯齿形,外弯。后翅白色,半透明,前、后缘、端区和翅脉微带褐色。2.卵:馒头形,直径0.5-0.6毫米,高0.4-0.5毫米,中央有菊花形花冠,四周有长短不一的纵脊。3.幼虫:老龄幼虫体长33-43毫米。头部黄褐色,宽2.8-3.2毫米,颅侧区

3、有略呈长条的黑褐色斑块,额区直达颅顶,呈双峰型,无颅中沟。体淡黄褐色,具光泽,背部有线形条纹,但不甚明显。腹部每节背面中央两片略小于其后两毛片。腹部第1-7节气门小于其后的毛片。4.蛹:红褐色,长15-20毫米,体上具圆形刻点。末端有臀棘一对。二、    为害特点地老虎为害的植物很多,主要为害玉米、甜菜、棉花、高梁、冬麦、芝麻、白菜、萝卜、番茄、辣椒、马铃薯、苜蓿、黄瓜、西瓜、甜瓜以及各种树苗及杂草(旋花草)啃食叶片1-2龄幼虫为害叶片,取食叶肉,残留一层表皮,叶面出现圆形的”天窗“孔。虫龄稍大时

4、,叶片被食成小孔,严重时小孔连片。幼龄幼虫喜藏在子叶带出的种壳内蚕食叶片。3.咬食生长点初龄幼虫啃食棉苗生长点,使一棉苗仅剩两片肥大子叶,无法长出新叶,称为“公棉花“,最终死亡。如为害生长点的时间稍晚,叶腋处可发出几个新芽,形成”多头“棉株。4.啃食根茎幼虫长大后,白天潜伏土中,夜间啃食和切断棉苗根茎。如果为害较轻或根茎已木质化,则将根茎韧皮部吃成一个个缺刻,缺刻有大有小,有时成为环状,对营养运输影响很大,甚至使棉苗枯死。三、    发生规律黄地老虎在北疆一年2代,个别年份有少数3代。各地均以老熟

5、幼虫在土中越冬,入蛰时间北疆在11月上旬,此时旬平均气温在0°C左右。越冬幼虫在田埂的密度远大于田中,向阳田埂又高于阴面。深度受土壤质地、坚实度、干湿状况和冬季气温、积雪等的影响,幼虫在土中最深可达25厘米,最浅仅2厘米,一般以5-12厘米为多。越冬幼虫耐寒力强,可抵抗-11°C以下的低温,因此越冬存活率较高。次年春季温度升高,幼虫复苏,上升到表土2-3厘米处作土室准备化蛹,此时正值菜粉蝶成虫初见(气温平均100C)。化蛹盛期北疆在4月中下旬;从物候来看,此时正值榆钱盛开、白杨花落地之时(铲耕除蛹

6、)。越冬代蛹期约一个月,成虫开始羽化,此时正值榆钱败谢、洋槐初花之时。(气温平均160C)羽化盛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气温平均200C左右)(频振灯诱杀)。黄地老虎羽化后(4月下旬至5月中旬),需取食花粉或蜜糖来补充营养。越冬代成虫的蜜源植物主要是马兰、大葱、洋槐、沙枣等多种春季开花植物。以后各代主要是向日葵、棉花等。成虫白天藏在墙缝、屋檐、土缝、植物丛中和土块下。飞翔、取食、交配、产卵等活动均在夜间进行。夜间飞行有3个阶段,黄昏后主要是取食以补充营养,午夜主要是交配和产卵,天亮前主要是再度取

7、食和寻找隐蔽场所。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可诱集成虫。成虫羽化后1-3天即开始交配,交配后成虫即可产卵,产卵期5—10天,每头雌蛾产卵一般为500-800粒,最高可达2000余粒,数量差异较大,主要与幼虫期食料、成虫期营养以及温,湿度有关。黄地老虎产卵要求土壤有一定的湿度,湿度高时,卵主要产在地表的枯枝落叶上,土壤稍干时则产在地面、土块下和土缝中,在干时则产在植物的幼苗上。各地发现产卵的植物幼苗很多,以苘麻上最多;如种有芝麻,幼苗上卵也多。其他还产在番茄、白菜、萝卜、玉米、小麦、苜蓿、棉花、

8、三叶草、苋菜等作物和灰藜、旋花、草眉草、狗尾草等杂草上。成虫产卵在地面、土块,多为单粒,枯枝上常2-4粒成串排列。在喜产卵的植物幼苗上,卵多成堆,数粒至数十粒不等,单粒极少;叶面、叶背、茎杆、叶柄上均有,以子叶及第1片真叶上最多。其他植物均以单粒为主。第一代卵出现始期北疆在5月初,盛期则分别在5月上旬、5月中旬。卵期一般4-7天,视温度而定;17-18℃时约10-12天,18-19℃约8天,20-21℃时约7天,22-24时约6天,25-26℃时约5天,27℃以上则仅3-4天。幼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