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76322
大小:289.6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2
《贤志、瑞文与奉华宝藏南宋皇室女性之鉴藏品味与性别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賢志、瑞文與奉華寶藏-南宋皇室女性之鑒藏品味與性別文化空間李慧漱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美術史系副教授引言書聖王羲之(303-361)的片紙隻字,自古以來藏家供為珍寶,可是王羲之的書學啟蒙老師衛夫人(272-349),其書風究竟如何則無跡可尋。更甚者,對於王書之搜訪、寶愛與宣揚不遺餘力的唐太宗(626-649在位),傾王朝之力,將王書盡歸內府,更詔令以蘭亭為殉,種下千年不解的「蘭亭論辯」,蔚為膾炙人口的美談韻事。反觀與唐太宗同時的一代女皇武則天(624/627–705,684-704在位),亦致力於王書之收藏,而且更進
2、一步摹刻、複製、保存與流傳;存世書林珍品「王氏一門七人十帖」-《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因徵集、摹刻於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故又名《萬歲通天帖》,是為有力的見證。然而武后的這段鑑藏美行,卻是鮮為人知。這種在文化敘述與歷史記錄上的價值論斷與性別落差,也顯現在淵遠流長的中國書畫鑑藏史與論著之中。尤其是近年來蔚為風尙的鑑藏史研究學風,從徽宗(1100-1125在位)到乾隆(1735-1795在位)的宮廷收藏活動,以及民間私人的鑑藏大家,都已漸具規模,可是唯獨於女性的鑑藏活動,除了八零年代傅申先生的蒙元大長公主(約1
3、283-1331)收藏之研究外,向來乏人問津。大長公主祥哥剌吉的鑑藏史實與規模確實可觀,然而真的如同某些學者所指出的那麼「史無前例」嗎?事實不然。從倖存的史料與有限的傳世實物顯示,唐宋之際的皇室女性,如:武則天、太平公主(約655/670-713)以及宋朝的后妃們都已經積極並深入地參予了各種鑑藏活動。本文擬從三方南宋皇室女性的收藏章:高宗吳后的「賢志堂印」、「瑞文圖書」以及高宗劉貴妃(劉娘子)的「奉華寶藏」,來追索並重建彼等於書畫、器物與圖書上的鑑藏內涵與特質。重建的旨意並不僅止於填補鑑藏史的空缺,而更重要的是期
4、盼透過這些藏品的全面深入解讀,以及對於女藏家們個人情境的分析,期能突顯其鑑藏品味與藝術實踐的性別與時代意涵,其中尤其要強調的是皇室帝后之間的交融與互動,以及南宋皇室女性在中國藝術與文化傳承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及非凡成就。萬歲通天帖》與武則天的鑑藏美行王羲之一門書翰的流傳中,倖存的《萬歲通天帖》長卷(圖一),至今保存了王羲之、王獻之等「王氏一門七人十帖」的唐摹精本,不啻是寥若晨星的王書存世書蹟中的珍品,飽受從南宋岳珂(1183-1234)到近代啟功先生等鑑書名家所盛1讚。然而關於這一組法書的徵集、摹搨與製作,雖然武周
5、以來就已經載之史籍,而且有一段引人入勝的過程,但卻始終沈寂書史,一直到近年來,經啟功先生的詳盡考訂後,才還其公道。究其因,或與其肇興的核心人物武則天身後的聲譽不無關係。茲援引史籍,重探武后的這段鑑藏始末,其中《舊唐書》載述原委如下:(武)則天以(王)方慶家多書籍,嘗訪求右軍遺跡。方慶奏曰:「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並以進之,唯有一卷現今存。又進臣十一代祖(王)導…並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王)獻之以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則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為《寶章2集》以敘其事,
6、復賜方慶,當時甚以為榮。可見武后紹續太宗以來推崇寶愛王書的傳統而繼續訪求、徵集右軍遺跡。王羲之的第十代孫王方慶,因傾盡家藏以獻天后。然而耐人尋味的是武后在得到這批碩果僅存的王家書蹟之後,除了摹刻、複製以保存之外,並沒有將之深藏於內府據為己有,反而藉此藝文勝事做功德而導演了一場精彩的政治文化秀。首先,武則天將王方慶新進(獻)的王氏一門書蹟在武成殿群臣面前作了公開的展示。此舉除了褒揚王家之外,同時也藉寓寶物之現以彰顯了自我與武周王朝的3盛德。同時她又令中書舍人崔融作《寶章集》敘其事,使載之史冊以千古傳頌。此外,最值得
7、注意的是,《寶章集》中所載:「后不欲奪志,遂盡模寫留內,其本1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七,頁26上-29上。(四庫全書本)。啟功,<《唐摹萬歲通天帖》考>,《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1999),頁57-68。由智超,<七人十帖·唐紙遺墨香—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流傳>,《文物天地》,2002:12,頁52-55。由智超、張綺雲,<王羲之書法的唐摹本>,《文物天地》2002:12,頁56-57。2劉昫,《舊唐書》,卷89《王方慶傳》。3崔融,《寶章集》4加寶飾錦繢,歸還王氏,人到於今稱之。」則更顯示出武后這番作
8、為的底蘊以及種種深刻不凡的意涵。一反唐太宗以《蘭亭》為殉的個人偏執與佔有慾,武后於文物之鑑藏上更勝一籌,地借機展現她大公無私的胸懷於政治與文化的運作之上。武后與太宗雅善書5藝,至今有實物為證。(圖二)可見她於王書之徵集,亦發自衷心而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策略而已。難能可貴的是她不奪人所愛,將原蹟歸還王氏以示其胸襟。因6之,博得時人「順天經而永保先業,從人欲而不顧兼金。」的美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