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

《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

ID:37354639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2

《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_第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_第2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_第3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_第4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一: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二、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借助注释不能解决的字词,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组织学生进行认知性默读、质疑

2、性朗读、比赛性竞读、体验性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文言词积累:①虚词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表倒装,不译)②词类活用无丝竹之乱耳    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受到劳累诵读提示:提示:①本文是铭文,用韵的,要注意押韵。      ②“铭”的文体特点:魏晋时期的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博:内容广博,约:文辞简约。(内容和文笔上的)温:气质温和,润:语调柔顺。(语音和语调上的)三、品读《陋室铭》,拜访

3、刘禹锡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这篇文章,背得很好,可见字面意思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但老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不是内容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啊?不妨提出来!1、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并引导以下要点(找句子、析内容、品情感、知作者):陋室陋否?(何陋之有!)不陋,为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关于陋室的具体描写。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环境,居住环境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夸朋友,交往之人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话生活,生活之事雅致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比兴手法。在这里,作者

4、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类比手法。(这是一种类比的方法,作者立下志向,要像古代名贤那样拥有高洁的志趣和远大的抱负!)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引导难点:①文中有矛盾之处啊!——“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都是乐器嘛!为何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调——调弄——漫不经心——优雅的情怀*素——不加装饰—

5、—朴素的志趣*丝竹——管弦之音,歌舞升平,世俗之乐所以:可见,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我”独爱“素琴”。②仅仅只是素琴和丝竹的不同体现了这种生活志趣吗?——“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但绝不听丝竹;可以诵佛经,但绝不读官文。朗读时,要读出崇尚朴素、优雅;反对世俗之乐、官府之累的感觉。四、赏读《秋词》我看刘禹锡秋         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的作品。“自古”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的感慨。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

6、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诗人想象的翅膀,也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的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之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这样一个刘禹

7、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去的心?想想刘禹锡奋笔书写《陋室铭》时复杂的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诵读、背读《陋室铭》吧。自评文言文(古诗文)生僻字词繁多,语言习惯殊异,历史年代久远,“不去熟读,则无以明大义”;文言文(古诗文)讲究音韵对仗,崇尚意境情致,内容言简意丰,“不去熟读,则无以明章法”。立足于读,设计本课教学。从座右铭的功能说起、在品析内容、拓展训练中加入对作者的感知、评价,目的在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遵循“知人论世、披情入文”的诗词赋类文章的赏析规律,力求学生

8、“乐学”。此文言文理解大意不难,但也有文言词汇、文言翻译的难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而非逐字逐句翻译,就是让学生养成反复诵读、调动积累的习惯,摒弃文言文学习必须先翻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