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保护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任春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9卷第6期资源科学Vol.29,No.62007年11月RESOURCESSCIENCENov.,2007文章编号:1007-7588(2007)06-0075-08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保护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311112任春颖,张柏,张树清,王宗明,宋开山,杨军(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2.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榆137215;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向海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丹顶鹤等珍稀水禽和蒙古黄榆为主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国
2、际地位与作用。但是,湿地资源的退化现状使得人们对于保护区的有效性产生了疑问。本研究借助于RS与GIS技术,利用1954年、1986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了向海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保护区内各功能区、22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54年~2004年,湿地面积由414.98km减少为269.9km;保护区建立后湿地面积仍持续减少,年变化率由0.79%降低为0.73%;湿地破碎化程度并不严重,主要退化为盐碱地和草地类型;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减缓了核心区内湿地的损失速度,对实验区与缓冲区的作
3、用则较为薄弱;与其外部的两个缓冲带相比,保护区内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比较显著;湿地的萎缩退化严重影响了鹤类等珍稀水禽的生境质量,导致其繁殖效率与种群数量发生波动变化。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是导致湿地退化的自然驱动力,人为干扰以及保护区自身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影响保护区对湿地资源发挥有效保护作用的主导因素。关键词:湿地;向海自然保护区;有效性;RS和GIS1引言我国首批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六大湿地之一,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功能。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1]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上游水
4、源补给不足,以及开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稳定环境、物种基[2]荒、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栖息因保护和资源利用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自然地质量明显下降、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威胁保护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在湿地资源鹤类等珍稀水禽的生存与繁殖,保护区生境保护功的保护与利用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保育作用。自能逐渐削弱。已有对本区的研究涉及湿地环境退1992年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化、珍稀水禽种群数量及结构变化、湿地资源的开发要湿地公约》后,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数目增加很[7~9]及
5、利用等诸多方面,而从保护有效性角度定量快,对天然湿地、珍稀水禽以及我国大江大河源头、分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作用研究主要河流入海口、候鸟繁殖和越冬栖息地等发挥了则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以向海自然保护区1954年[3]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经费、体制、管理等方~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以ArcGIS为数据面的不足,限制了保护区功能的发挥和健康发展,保集成分析平台,通过对比向海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护区对于特定生境及物种的保护有效性已成为自然保护区内各功能区、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湿地资[4~6]保护领域
6、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源动态变化,探讨保护区的建立对湿地资源是否发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是挥有效的保护作用,并分析了影响保护区有效性的收稿日期:2007-01-05;修订日期:2007-07-21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向海自然保护区鹤类生境适宜性与生境保护有效性研究”(编号:20060580);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获得者科研启动项目:“向海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的土壤环境效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过程与湿地-农田景观优化格局研究”(编号:KZCX
7、3-SW-356)。作者简介:任春颖,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RS和GIS应用。E-mail:rchy800217@tom.com通讯作者:王宗明,E-mail:zongmingwang@neigae.ac.cn76资源科学29卷第6期主要因素,旨在于为今后湿地及珍稀水禽生境保护咸水沼泽、水库(人工湖)和季节性洼水草甸等类型。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在此基础上,建立各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标志,在2研究区概况ArcView支持下进行人机交互式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1954年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自同年的1∶10万
8、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通榆县西北部(122°05′~122°35′E,44°50′~45°19′N),松嫩平原地形图,地物类型也参照以上分类系统。最后得到西部(图1),总面积1054.67km2,总人口7000人左研究区1954年、1986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3.2研究方法右,其中79%为农业人口。该区地势由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