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ID:37301798

大小:557.7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5-21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_第1页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_第2页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_第3页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_第4页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_第5页
资源描述: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甲襞微循环知识手册第一章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如下图一、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

2、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流动。二、甲襞微循环的观测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一)形态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分为以下几个指标: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

3、、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清晰)(不清)(模糊)正常为清晰,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1.管袢数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1mm范围内的均计入。如下图: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本尺度内管袢数应为6条。图中水平虚线为计数区。正常:监视器上可以看到7-9条(上图管袢数为5条)(上图为9条)异常:a.管袢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4、b.管袢少:低血压、血量不足、感染性休克。1.管径:是指血管中上部的直径。分为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袢顶直径、管长。1-输入枝管径2-输出枝管径3-袢顶管径4-管袢长度异常:(A增宽)(B变细)(C短小)(D超长)异常:a.增宽:高血压、冠心病伴有高血脂、高血粘度等b.变窄:贫血、急性肾炎、低血压等c.短小: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水肿、休克d.超长:小动脉硬化,遗传高血压等1.管袢形态:正常为发夹形,异常为交叉和畸形,交叉的比例数应不超过30%,畸形应不超过10%(正常血管1)(正常血管2)(交叉型)(畸形)异常:交叉和畸形血管比例过高,可能原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心梗、风湿性

5、关节炎、类风湿等(二)流态:①流速:由于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正确测定血流的速度非常困难,田牛教授采用半定量法,根据血液流动状态,将流速分为7个等级。1.线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毫无颗粒感,形如塑料带(正常)2.线粒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稍有颗粒感三,形如绸带(正常)3.粒线流:血流较快,连续成线,有明显颗粒感,形如布带(轻度异常)4.粒流:血流较慢,轴流、缘流混杂,如泥沙流,形如麻布(中度异常)5.粒缓流:血流呈泥沙状,连续缓慢流动。(中、重度异常)6.粒摆流:血流呈泥沙状,前后摆动仍能向前流动。(重度异常)7.停滞:血流停滞不前。也可使用光点跟踪法,调节软件中的光点速度,

6、使之同血流同步,此光点速度即为血流速度。②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聚集在血流中,数个或数十个红细胞集合成团块的一种微循环改变,红细胞聚集是活体微循环观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现红细胞聚集标志微循环有改变红细胞的聚集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轻度:在管袢内可见2-3个血细胞聚集,呈颗粒状中度:较轻度严重,多数颗粒状聚集重度:聚集呈絮状,团快状,其间有血浆柱,出现血细胞和血浆分离③血管运动性:甲襞管袢自发地出现管径增宽和变细,或血流速度快和慢的交替变化,称为毛细血管运动性。④白细胞:白细胞离开轴流沿着管壁翻滚而过的现象,称为白细胞翻滚。正常状态下,可以有少数白细胞翻滚,但如有多数白细胞沿管壁翻滚

7、,则属于病理现象,白细胞粘附管壁一段时间停滞不动的现象,称为白细胞帖壁。1.白微栓:白微栓是由血小板的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粘附、聚集而形成。因此凡是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凝固活性升高的因素都可导致白微栓的形成。又分为壁栓和流动的白微栓两种。白微栓的判断白微栓在血管里流动的时候,容易和白细胞、血浆柱混淆,参照以下标准进行判断:1.白微栓体积大,直径大于30微米或比白细胞大3倍以上的白色团块,体积接近管径或比管径稍大。2.形状不规则,像棉花团似的。3.通过管袢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