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01021
大小:416.39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5-21
《简帛辨伪通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簡帛辨偽通論胡平生緒言近十多年來,常常受邀去看一些所謂出土簡牘帛書,甄別其真偽,也先後寫過兩篇小文討論簡牘的作1偽與識別問題。我們中國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獻中心沒有被滅掉之前,曾受國家文物局委託辦了幾屆“出土文獻搶救保護整理研究骨幹培訓班”,我亦負責給學員講授“簡牘辨偽”的專題。我一直想對這個題目做一個比較完整、全面的論述,但遲遲沒有動手。此次讓我下決心儘快寫出這篇小文的原因是,不久前北大中文系教授李家浩先生邀我同去鑒定一批“出土簡牘”,跑去一看,乃是假得不能再假的贋品。(圖一)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我們去看簡的前一天就有一位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頗為自信地寫了一份認定這批假
2、簡是真品的“鑒定報告”!聯想到前些年在臺北一家博物院看到過假簡赫然陳列於櫥窗,我們的一些文博單位也收過假簡,我痛切地感到“簡牘辨偽”確確實實是一個越來越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以下先將10多年來我所知道的境內外的簡帛製假販假事件做一概述。1、1995年在日本出售的所謂戰國楚簡。一位日本書道界的友人向我介紹過假簡事件,這批簡總數約數千枚,1995年2月首先出現在大阪,當時日本文物市場忽然出現一批據稱是盜掘的戰國楚簡,簡長約35釐米,每簡18~19字,8枚包裝成一盒,售價50~60萬日元。日本書法界警惕性較差,經濟上大多比較富裕,這批假簡大多就被這些書法家買走,上了大當。幾乎與
3、此同時,東京的文物與藝術品商人也透過其他管道獲得數十枚竹簡,簡長42釐米。後來,東京又出現一批從香港轉口運到的竹簡,總數一說有800枚,也有人說有3000餘枚,簡長32釐米,每簡寫12~13字,竹簡呈未經清洗狀,浸泡在水中。據說,原先在文物市場一枚簡報價賣100萬日元,後來報價20~30萬日元一枚,且有行無市,而這一批所謂的戰國楚簡,只賣5萬日元一枚。竹簡越來越多,引起了大家的懷疑。有消息說,這一類的竹簡,在香港還有8000枚!這纔發現上當。(見圖二:《書道美術新聞》第539號,1996年2月11日。)2、與日本出現偽簡幾乎同時,香港的文物商曾向港臺一些大學和收藏家兜售
4、簡牘,可能有些單位少量購買,那也是一批假簡。香港某大學收到一批簡,基本上是偽品,只有很少幾枚真簡,後來絕大部分假簡被退回。另外,90年代末國内機構從香港文物市場搶救性購回的戰國楚簡,傳出自湖北荊州,這些簡當然是真品,但也有傳言說或羼雜有贋品。3、1996年的《孫武兵法》假簡事件,是近十多年來最為著名的造假案。販假者編造了“文革”中紅衛兵破“四舊”,祖傳竹簡即將被焚燒,收藏者拼死從火堆搶回的故事。此事顯然有人運籌帷幄,調動了國内主要新聞媒體大肆炒作,許多大報、大通訊社為它捧場,假假真真,沸沸揚揚,很是熱鬧了一陣,連鄰邦日本的通訊社和報紙也跟著受騙。其後,居然還有出版社以假
5、當真地拿假簡出了書。(圖)甚至還發生了批評該簡是偽簡的學者,被假簡的鼎力支持者告上法庭的事件,牽出了一場筆墨官司。據說,某報記者帶著偽簡的收藏者曾拿著幾張照片去找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一位權威。在這位先生不與置評、不肯明確表態的情況下,在外宣傳社科院的權威已經認可該簡具有重要意義云云。而陝西省文物局要他把簡拿去鑒定時,卻遭到拒絕。後來,雙方對簿公堂數年終於有了結果,“李鬼”輸了,1參見《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王杖簡的真偽問題》,《中國文物報》1998年3月15日;《簡牘的作偽與識別》,《收藏家》第2期,1999。1“李逵”贏了,方塵埃落定。4、1997年左右,北京文物
6、市場上有一批簡牘出售,據我們瞭解可能是西安一帶有人偽造的。有人不諳真偽買下,後來瞭解到是假簡,趕緊脫手。這批簡據説後來流入臺灣,對外宣傳說買到了“走馬樓三國吳簡”。筆者當時正負責走馬樓吳簡的整理工作,聞訊後一度大為緊張。我們恰好到臺灣開會,趁機輾轉暸解情況。有两位朋友專程到南部尋訪,發現儘是贋品。據我們追蹤的情況看,這批簡應當就是我們在第三節中提到的、由臺灣蔣先生收藏、羅仕杰博士進行脫水實驗的那批假簡。5、1998年,湖北武漢出現一批偽簡,長短形制與出土楚簡中某個品種相似,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脫水處理實驗,驗明確是假簡。6、2000年,有個文物愛好者從武進打電話到我
7、辦公室說,他收到一箱木簡。因為看過《中國文物報》上我寫過的文章,通過報社找到我,向我諮詢木簡保存方法。我在電話裏讯問情况,他说,木簡岀自江蘇溧陽。根據他所說的質材、顏色、長寬形制等等,好像很像那麼回事,我和一位年輕的同事立刻趕去,一看還是假的。(圖)這批假簡形制上似乎是參照連雲港東海縣出土的尹灣漢簡偽造的,多為木牘,外觀尺寸有點像,但稍一乾燥馬上七拱八翹。7、2005年,內蒙某地文物部門收到一批假簡,明顯仿居延、敦煌等地岀土漢簡的書法、書風,內容則抄自《史》、《漢》等古書。根據我們的觀察,這位造假者所僞造的假簡數量甚多,我們看到在已查獲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