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00706
大小:20.8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1
《(肖小芳)以用促进学生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用促进学生理解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小学部肖小芳【摘 要】: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数学教育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必须按照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就培养学生以用促理解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键词】:数学 应用意识 理解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本义。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生活化原则过程中,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空讲理论,而是必须按照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大显身手,使“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把新学的内容同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同化,或者将原有的认识结构进行改组、扩大,并慢慢地接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个过程。1、利用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最初就是感性的,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真实可感的数学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新课的教学的:师(拿出三角
3、板)同学们,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生:三角板师:把你的三角板拿出来,找一找它身上的角,再用手摸一摸,然后跟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现有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理解。2、呈现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理解。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如:在低年级教学
4、"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亲身经历的游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的状态,使之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理解规律。3、强化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理解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仅仅引导学生借助外部观察,学生对长方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如长方形纸片、长
5、方形铁丝框架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想办法探索长方形的特点。学生通过量、画、折、比等多样化的操作,获得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理解自然更深刻、更独到。动手操作对于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确有独到的价值。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操作活动的必要内化的意义。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操作而操作,没有深刻领会操作活动的价值,没有帮助学生在必要时机实现操作活动的内化,那么,操作也就流于形式,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就失之空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第一位教师仅仅满足让学生经历“摆方格”的操作过程,而第二位教师却不同,在每一次操作后,他都会追问一句:“如果小方格再少一些,不够铺
6、满,你还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逼迫学生将观察视角从“一共能铺多少”转向“最少需要铺多少个”,从而帮助学生将思考从具体的“实物操作”向“表象操作”过渡,最终实现操作活动的内化,建构起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事实上,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首先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知识“内化”即外在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隐性知识,使知识嵌入个体已有知识体系之中。知识的内化包括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新知被有效纳入原有知识结构,原有知识结构得以丰富、扩充;顺应是指原有知识结构无法直接同化新知,迫使认识主体调整原有知识结构,直到其能同化新知,从而实现原有知识结构的更新、拓展。只有经过同化或顺应
7、,新知才能为学生所真正理解,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的本质意义。独立探索也罢,动手操作也罢,学生更多获得的是个体知识,而这种知识相对比较单一、狭隘。如何引导学生在有效的合作交流中彼此分享认识,在碰撞中沟通理解、深化体验,同样是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策略。4、质疑不可忽视,深化学生理解首先,应善于引导比较。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辨异与求同比较,有利于突出知识的区别点与联系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系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变式中拓宽。如认识长方体时,教师可通过变化长方体的位置、方向,引导学生找出对应的长、宽、高,深化对相应知识的认识。最后,在质疑中深究。要引导
8、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