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ID:37295020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1

郁达夫《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_第1页
郁达夫《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_第2页
郁达夫《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郁达夫《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定)城南中学徐文一、教学目标1.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眷恋及内心的落寞、悲凉之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眷恋及内心的落寞、悲凉之感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本文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五、预习要求:熟读课文,解

2、决生字词的读音及释义六、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3分钟)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哪个同学能够帮我们回忆一下有关“秋”的诗句呢?(幻灯片展示:毛泽东“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王维“空山新雨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文人笔下,秋或壮美,或苍凉,或清新,每个人对秋的感受不是完全一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一起去看看在他的笔下,秋又有怎样的韵味!(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二)题解(1分钟)“故

3、都”即北平,现在的北京。“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同时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为故都北平的清秋之景。(三)鉴赏文本v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在作者看来,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清——清闲;静——安静;悲凉——悲伤、凄凉)2.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提示学生先找出描写故都秋景的段落再进行概括)课文3-11段描写了故都的秋景,作者描绘五幅画面来突

4、出故都秋景的特点:秋院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或是秋花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意思相近即可)。v再读课文,赏析感悟:3.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呢?(10分钟)(1)赏析示例——秋院静观图(全班齐读本段,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赏析)3²清——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作者很宁静、清闲)²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环境安静,以动衬静)²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淡红者最下(环

5、境悲凉,内心悲凉。牵牛花的颜色喜好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这是作者主观感受,这里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v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赏析,每组找一两个学生进行成果发表)(2)秋槐落蕊图²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人很清闲)²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环境安静,以动衬静)²悲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落寞”体现作者内心悲凉)(3)秋蝉残鸣图²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环境安静,以动衬静)²悲凉——秋蝉的衰

6、弱的残声(秋蝉本身就有悲凉的意味)(4)秋雨话凉图²静——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调……互答……(听到雨声,听到说话声,环境安静,以动衬静)²悲凉——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雨本身就给人悲凉的感觉)、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调……互答……(人们谈话缓慢悠扬的声调给人悲凉的感觉)(找一个同学读一读原文“唉,天可真凉了——”与“耶,天终于凉了!”一句,通过比较可体会其中的悲凉感觉)(5)秋日胜果图²悲凉——秋枣的颜色是“淡绿微黄的”,即使是红色也是“红完”(色调上给人悲凉之感)

7、4.文章写的是故都的秋,为什么还提到南国之秋?南国之秋又有什么特点?(3分钟)课文第2段和12段描写了南国之秋,它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秋味“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秋味“浓”,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5.思考第11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3分钟)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内容,深化主题。6.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分钟)(1)总起(1-2)思秋,南北对比,衬托对故都的秋的向往(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