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93876
大小:385.1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1
《古诗人们造诗意炎夏,俗谚告诉你古人度夏并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诗人们造诗意炎夏,俗谚告诉你古人度夏并不“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此时节,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极端的高温天气。晴朗时,经常骄阳似火,酷热难耐;阴雨时,则闷得让人难受。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等谚语。为了预防中暑,专家提示,公众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及时补水,规律睡眠,合理膳食。在保证每日蛋、奶、肉的同时,注意烹调方法,多选择蒸、煮、炖、焖等方法。如果发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
2、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应立即选择通风处休息,在额头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也可以适当地喝些淡盐开水、绿豆汤、西瓜汁或酸梅汤,也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我们来看看古人又是如何度过这炎热的夏天呢?品赏有关描绘夏天的古诗文图画,极易走入一个认识误区——古人度夏颇为诗意。你听,陶潜的“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韦应物的“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池荷初贴水,林花已归园”,刘商的“清风首夏夜犹寒,嫩笋侵阶竹数竹”等优美诗句不绝于耳。你看,古画中仅命题“纳凉图”的也几
3、乎俯拾皆是,如袁江的《荷静纳凉图》、金廷标的《莲塘纳凉图》、任伯年的《棕阴纳凉图》等名画清凉淡雅、赏心悦目。然而,读了古代的一句俗谚,却把印象中古诗人画家们营造的诗意炎夏打得粉碎,一个酷暑炎夏的现实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句古谚便是清人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引用的一句俗语——过得七月半,便是铁罗汉。其意是说:人活过了农历七月半,也就是三伏天,他就是一条铁汉子了!由此可见,古人度夏并不诗意,面临的三伏天煎熬是严酷的。李渔对此解释说:“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死也必稀……止因多此一时,遂觉人身叵测,
4、常有朝人而夕鬼者。”意为倘使天只有春、秋、冬三季而没有夏季,那么人的死亡必定很少。只因多出了这么一个夏季,于是就使人觉得人命不可预测,常常有早晨还是一个活人,可是到了晚上就变成了一个死鬼的事情发生。李渔还讲:“盖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意为一年之中,最难过的一关,只有夏季的三伏天,因为精力消耗,疾病发生,甚至死亡的降临,往往都由于酷热的三伏。“故李渔惊叹:”故俗话云:‘过得七月半,便是铁罗汉。’非虚言也。”中国人讲的“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大约在西
5、历的6月到9月之间这一段时间。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意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天,是中国在农历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而潮湿闷热。在气象学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称为“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为“热灾”。尽管古代夏季气温资料极为缺乏、简单,直到明清之后才略微丰富详细起来,但古代文人笔下有关“天太热”的记述,多少弥补了气象史料的短板。从历史资料看,从隋唐到北宋初年,夏季极端高温天气
6、较多。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唐贞元十四年(798)“春夏大旱,粟麦枯槁”,德宗称“夏,热甚”。据《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记载,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六月辛亥(908年7月17日)这天是“亢阳”,意思是太阳太厉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毒太阳”。三伏酷暑的极端天气在两宋期间较多,南宋嘉定八年(1215),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以致“渴死者其众”。据史料,史
7、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1743),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据山西《浮山县志》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据天津、高邑、青城等地县志记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熏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续东华录》中使用“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
8、这一年夏天,北京的情况最糟糕。当时居住北京的法国教士宋君荣在目击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7月13日以来炎热已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宋君荣引用当时朝廷官员的统计称,“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其实,古诗文中对炎天暑日的可畏不是没有描写的。如“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宋·郑刚中)、“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宋·晁补之),描写人们犹如坐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