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

ID:37278138

大小:72.3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20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将试题(卷)和答题纸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3.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宇笔答在答题纸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城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的。历史部分1.公元前536年,代表庄正醇厚的三代理想的叔向反对子产“铸刑鼎”,认为“礼”的尊严给在于其不成文,让人日用而不知,提出“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则以“吾以救世”回应叔向的指责。两人争论的实质是A.要不要铸造“刑鼎”B.以何种方式“救世”C.“多制”是否“国亡”D.“世”需不需要救【答案】B【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叔向认为“礼”的神秘性有利于对人的管理,故用周礼来治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产“铸刑鼎”则是把刑书铸在鼎上,以刑法来治民,因此,二人争论的是实质是以周礼治民,还是以法治民,故B项正确。要不要铸造“刑鼎”、“多制”是否“国亡”在实质也是

3、以何种方法来治民,故AC排除。两人对“世”需不需要救不存在分歧,而是以何种方法来救争论,故D项排除。2.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为文学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创作环境。下列诗句不能折射唐朝经济发展的是A.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故D项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农村集市贸易(草市),故A项排除。越窑唐朝著名的青瓷窑系,故B项排除。夜市在唐朝时期出现,故C项排除。3.宋代土地所有权转换加

4、速农民的地位也有了些变化,不再世代依附于某地主,隶属关系相对松弛。宋代社会关系的这变化A.是土地兼并的根源B.影响坊市制度的崩溃C.使拜金逐利风气盛行D.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的松驰,这有利于农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从而推动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的崩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明朝晚期,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故C项错误。4.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像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

5、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冀鲁豫三省人地矛盾突出,并结合所知学知识可知,在传统耕作模式里,只要有充足的人力则不需要技术的革新就能完成土地的耕种,故D项正确。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是指土地兼并,与题目无关,故A项错误。农业生产商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C项错误。5.有学者说,19世纪晚期近代

6、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是一次“跛足式的发展”。这一说法针对的是A.国家主导的排外性B.“中体西用”的局限性C.民间私营力量的薄弱D.官督商办的缺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晚期”“跛足式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评论的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只引进西方的器物技术,缺少对政治体制的相应变革,故B项正确。国家主导的排外性、民间私营力量的薄弱和官督商办的缺陷是洋务运动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是学者的观点,故ACD项排除。6.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湖。大批知识分子

7、毅然故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的社会运动。这表明当时A.“工农武装制据”的道路探索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B.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C.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D.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并形成了全国性的社会运动,故C项正确。“工农武装制据”的道路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尚未达到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的程度,故A项错误。此时日本侵华尚未导致中国农村陷入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故D项错误。7.阅读1914-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

8、趋势图(下图):据此,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分析正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