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的演变

“小康”的演变

ID:37278011

大小:41.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20

“小康”的演变_第1页
“小康”的演变_第2页
“小康”的演变_第3页
“小康”的演变_第4页
“小康”的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康”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康”内涵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拓展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承中华民族数千年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下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和现实途径。弄清小康社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规定和要求,科学地选择发展路径,制定实施方案。  一、传统“小康”的历史演进  “小康”是一个充满中国特色、传统内涵、文化色彩的概念。中华民族对于“小康”的企盼

2、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此后,炎黄子孙向往“小康”,孜孜以求。在我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中,“小康”内涵经历了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的逻辑演进过程。  一是指生活安定状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经典《诗经》。早在周朝,周王室就有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的制度。因此,《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虽然编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但其所收集的大体是周初(公元前841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20年左右)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流传于民间的诗歌作品,因而集中反映了当时民间普通百姓的

3、生活情感和愿望。《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注:《诗·大雅·民劳》。)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日子安定,差不多就达到小康了。这可以视为当时民间百姓对于舒心安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想往。  二是指社会理想模式。对“小康”作出具体描述的是儒家另一经典《礼记》。《礼记·礼运》篇中记载,孔子在年底参加完蜡祭之后,登上门楼,喟然叹息,感慨自己未能赶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接着就描述了“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

4、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注:《礼记·礼运》。)现在大道不行了,人们各自为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子女。于是发展了智谋,修建了城池,有了争斗和战争。为了社会安定,从大禹开始,直到周公,圣人们建立了一套礼仪制度,赏善罚恶。按照这套制度办事,大家才能够家庭和睦,上下有序,相安无事,社会稳定。这就是所谓的“小康”时代。《礼记》成书于西汉,收集的则是秦汉之际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著,因此,其

5、中对于“小康”的典型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在“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已经过去的情况下,对社会秩序建立的构想和描绘,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社会上层群体的社会理想模式。  三是指经济宽裕程度。任何一种社会理想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建立,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生活为基础。因此,继孔子之后,儒家对“小康”的关注由生活状态、社会秩序进而转向经济生活的层面。管子强调:“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注:《管子·牧民》。)不解决经济问题,人们就不可能很好的遵守礼仪。孟子对社会经济生活给予了更多更具体的关注。他主

6、张实行“仁政”,“制民之产”,给每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给老百姓一定的土地,供其植桑种粮畜牧,上足以侍奉父母,下足以养活妻子儿女,人到五十岁可以穿上丝绸,七十岁可以吃到肉食,平常的年份可以吃饱饭,灾荒年不至于饿死。这就是孟子“仁政”的经济生活标准。为了达到这个目

7、标,孟子要求国家要合理利用资源,保障劳动者有一定的生活资料和应有的生产条件,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征调他们,税率最好保持在十分之一左右,不能太多。由此,我们可以把孟子“仁政”的经济目标视作小康之家的经济生活理想。这种理想一直延续,及至南宋洪迈(1123-1202)亦曾说过:“然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注:洪迈《夷坚甲志·五郎君》。)把小康置于穷富之间,表达了脱贫以后对比较宽裕的经济生活的希冀和想往。这种“小康”就是指“略有资产,足以自给之境”,“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那样一种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

8、平。  生活状态--社会理想--经济水平,按照这样的逻辑演进过程,传统“小康”概念的内涵不断得以丰富,成了炎黄子孙历史实践所追求的目标。到了近代,100多年前,康有为隐居在印度北部的山城大吉岭,用资产阶级的发展观对儒家“大同”和“小康”的社会理想进行改造,埋首撰作了《大同书》,卷首题词中写到:“大同犹有道,吾欲渡生民。”志向何等高远。他认为:“吾中国二千年来,凡汉、唐、宋、明,不剔其治乱兴衰,总总皆小康之世也。二千年儒先所言,自荀卿、刘歆、朱子之说,不剔其真伪、粗精、美恶,总总皆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