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72684
大小:2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0
《鸡西市教育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附件鸡西市教育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案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我省《教育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切实担负起教育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和为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增添农民就业竞争力服务的责任,今后一个时期鸡西市教育局本着“培训为就业服务,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根本,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高我市农村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市教育局根据市委韩书记的批示,提出鸡西市教育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方案。
2、一、培训的目标和任务2006—2010年期间,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农村中小学,要强化服务“三农”的意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和就业岗位需求为着眼点,以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要契机,以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精神,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技术培训和推荐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努力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的需求。7从2006年起,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将逐年扩大农村学生招生的规模,到2010年力争达到当年中职招生总量的50%以上。各中等职业学校要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每校年培训人
3、数应与当年中职招生人数相当,省部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要更高一些。各级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也要切实担负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尤其是没有职业学校的行政区域,更要发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培训功能。全市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7000人;转移60%以上。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学校要根据这一目标,结合当地政府确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分解任务指标,切实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二、培训的内容和重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培训主体(调查统计我市每年有近3000名初
4、中毕业生和近1000名高中毕业生没有升入高一层次的学校就学)。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进城务工人员在岗、转岗为内容的岗位技能培训为补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在开展引导性培训方面,要注重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新增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劳动就业的公共知识和务工常识方面的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7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要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转移就业的新增劳动力或青壮年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
5、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确定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点领域。如劳动密集化程度,吸纳数量大的加工业,建筑业等工种,以及就业方式灵活,就业门类繁多、就业弹性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生活用品维修,营销以及独具鸡西特色的英、日、俄语等专业。各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专业、师资和基地优势,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服务经济、拓宽发展领域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开展岗位培训方面,要根据岗位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
6、性地开展在岗、转岗、晋升等方面的培训,有关学校和培训机构要通过举办日校、夜校、周末学校等形式,对进城务工人员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组织开展城市文明生活和农民工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三、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要做到“7坚持职业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普通培训与证书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面对面培训与运用现代化远程手段培训相结合”,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1、以中等职业教育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要合理利用、充分挖掘
7、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城乡各类职业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企业的培训机构,民办外语学校和社会的其他各种培训机构的优势和作用,主攻优势专业,形成培训特色,建立县(区)、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三教”统筹。探索初四、高三学生有序分流的办学途径,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培训,掌握一定职业技能。2、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一线及技能型人
8、才的需求,进一步改革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管理模式,强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组织开展学分制试点,推进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与改革,实行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形成学分互认机制,通过开放式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学分制等方式,方便务工农民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