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说课稿

成语故事说课稿

ID:37254849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0

成语故事说课稿_第1页
成语故事说课稿_第2页
成语故事说课稿_第3页
资源描述:

《成语故事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成语故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一、说教材: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4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

2、…”造句。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二、说教法: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话朗读,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上台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滥竽充数》时,我让学生自己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他会干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异彩纷呈,出乎我的意料,由动口,到动手,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显得比较轻松。在教学《画龙点睛》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点睛前、点睛后的游人的表现,感受张僧繇(you)绘画

3、技艺的高超。《成语故事三则》按教参的要求,可分为两教时完成,第一课时疏通三个故事,解决生字词。第二课时讲解三则故事。我自觉这样的安排不是太合理,于是,第一课时除疏通课文之外,还学习了第一则成语《自相矛盾》,这样一堂课下来,感觉学习的内容还是满紧凑的!说学法:从“三则”故事入手,请学生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学习了第一则《自相矛盾》这则故事:三、说教学过程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

4、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这样设计是让学生读。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

5、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5、演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6、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

7、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l)张僧繇画

8、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