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45890
大小:3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0
《擦亮幼儿生成活动中创新的火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擦亮幼儿生成活动中创新的火花一、关于幼儿的创新和生成 在幼教界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一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活动——幼儿生成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那么,何为“生成活动”呢?从根本上来讲,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那么生成到底与创新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生成强调了课程计划需要从班级里的儿童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从儿童自己的兴趣中形成;它提醒我们,
2、在年幼的儿童游戏和休息的环境中,自发性生成永远会有一席之地。遇到过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敲打盘子玩吗?那清脆的声音让他乐此不疲,这时你的反映是什么?夺下勺子将他制止还是责备一顿?STOP!嗨!亲爱的,你正在扼杀他的创造力!谁说盘子和碗只能用来吃饭?又是它们相互撞击的声音的确很好听!听过“锅碗瓢盆交响曲”吗?甚至还有“破铜烂铁打击乐作品”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作品?——是因为生成得到了支持,才产生了创新的火花!这是孩子自主的学习方式,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去发现,去创造! 二、挖掘与发现孩子在生成中产生的创新萌芽 1、不放过一日活动中
3、寻常的生成,激发孩子的创新想法: 陶行知在1943年发表了《创造宣言》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教师必须从小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当然那时候还没有生成出“生成活动“这个名词,60年后我们发现,在年幼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或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是什么、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累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性活动,带动了他们的创新愿望。 案例一:在散步活动中孩子们告状:“曹老师,哲奕又
4、拔小草了。”。我朝哲奕看过去,他已经把手里的草扔掉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又拔草了,我本来想马上制止这种行为,但是我立刻又发现他专门拔节数很多比较长的一种枯草,于是我想:也许孩子有他的理由和原因,不着急,看看他用这样的草做什么再说。只见他把长长的草拿在手上,将草扭来扭去的,一会儿弄个圆圈,对旁边的朋友说:“零,零。”一会儿又一折一弯,兴奋的说:“七,七,快看,这是七。”哦!原来他用长长的草变数字呢,这可是孩子们在生成活动中的创新体现啊,我应该鼓励这样的游戏才对。但是这毕竟也是一种破坏绿化的行为啊!怎样处理这对矛盾呢?我提出具体的
5、问题抛给孩子。“可是拔草不是一件爱护绿化的事情啊,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小草也能扭着玩玩呢?”顿时孩子们唧唧喳喳起来,有的说可以用电线代替,有的说可以用纸条代替,还有橡皮泥呢!回到教室他们忙不迭的自己也动起手来,纷纷变出更多的不同的东西,数字、英文字母、简单的图形等等,玩儿的不亦乐乎。 我们看到:在孩子们的生活和世界中,总有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喜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光去看,用理解的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这种丰富的想象,那就是创新的火花啊! 2、特别宽容预设活动中突发的生成,引导孩子的创新思维: 突发地生成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
6、经常发生。这种幼儿自发生成活动相对来说要比其他形式活动中产生的内容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更具有开发和延伸的价值。 案例:教师预设科常活动——《蔬菜和水果》,在请小朋友们观察各种蔬菜的异同时时,有一个孩子发现“这个黄瓜很向一个长长的人脸!”这个想法立即引起了大多数孩子的注意,并且很多孩子都朝这个方向去思考蔬菜怎样变成人脸。 “我觉得小辣椒也可以变成两只小耳朵的!” “蘑菇也是耳朵,还有葱时头发!” “瓜子和豆子做眼睛!^_^” “卷心菜时大饼脸,黄瓜时长脸,土豆就是小圆脸!”………… 干脆我们就用水果蔬菜DIY人脸吧
7、!多有创意的活动啊!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而,课堂教学不仅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教学的过程应只是忠诚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课堂的活力来自孩子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抓紧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孩子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利用疑点”、“捕捉错误”、“关注差异”、“开放设计”是建构“生成式课堂”的可行之策。更是孩子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策略。 三、提升与发展孩子在生成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 在日常活动
8、中,当孩子在生成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创新能力时,我通常通过以下几点策略来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创造潜能以及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提问策略: 我深感教师提问的重要,同样的情境,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或在不同的时期提出问题,幼儿生成的主动性、深度、广度是完全不同的。我认为教师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