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18098
大小:26.2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9
《浙江省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一传统哲学(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Ⅰ 群文通题 传统文化群文通练一 传统哲学(非连续性文本)主题解说 中国传统哲学自有其话语体系,它在人道之中寻求天道,在现象之中探求本根。“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人能于“天人”“物我”之间寻求整体价值,彰显出和谐、圆融的生存智慧。“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崇道德修为,寻精微于古今之浩渺,奉中庸之道而使事物发展臻于和谐平衡之状态,是中国传统哲学千百年来的重要思维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对德行修养和内在超越的价值认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
2、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材料二: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
3、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坚持中国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中。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色分裂”。(《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材料三:那么,要
4、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的形态中去呢?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如果一厢情愿地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劳无功的。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去除掉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
5、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来源同材料二)材料四:改革创新是当今的时代精神。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这个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这个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是不妥的;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是缺乏理性的。我们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多元的方法,对国学这个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理,让其具有合理的民族性的一面,特别是将其人民性、现代性的一面呈现出来,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合理成分,推动我们社会的进步。(摘编自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1.下列对材料中“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
6、间的对峙”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使得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B.坚持民族精神立场的一方认为,必须关注中国文化之精神,反对对儒释道精神进行阐释。C.坚持现代学术立场的一方认为,不应该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中,反对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D.对峙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已经“角色分裂”,学术研究与民族精神相互对立,无法融合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以及性格气节和精神魂魄。B.“
7、中国哲学”儒释道研究范式过分西化,“冰冷”的研究方式导致人们的反感,因而“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C.虽然中国哲学存在“双重身份”的困境,但并不能通过直接回到传统国学研究来解决问题。D.对待国学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崇拜,应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理性平和的态度对其进行整理利用。3.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