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12247
大小:1.84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5-19
《高考历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3个关键点(1)两个阶段: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2)两种设想:直接过渡、间接过渡。(3)三次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2.有关苏联经济改革的4个关键点(1)一个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2)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3)一个结局:三者改革都失败,最终苏联解体。(4)两个原因:前两次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突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因为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课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回扣教材知识]一、“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威胁。(2)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3)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保卫苏维埃政权。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工业将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5.影响(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3、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商贸: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探索了一条在
4、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补课程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
5、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相同点(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探究重难知识] 一、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材料]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摘编自《
6、全球通史》[问题] 导致上述材料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什么?[信息获取] 材料中“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错了”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史论形成] 多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从积极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
7、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含义[材料一]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
8、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